1870年,法國作家莫泊桑參加普法戰爭,法軍戰敗,家園被普魯士占領的窘迫與慘痛讓他難以忘記。
9年后,他以普法戰爭為背景,寫下小說《羊脂球》。
此篇小說一經問世,便轟動文壇,成為莫泊桑的成名作,至今暢銷不衰。
《羊脂球》描述了戰爭期間,法國的貴族、商人、政客以及主人公羊脂球等10人逃往港口的故事。
第一次讀時,小市民的自私、虛假偽善,讓人憤恨;羊脂球的愛國和善良,令人動容。
再次讀時,在主人公羊脂球身上,看到了一個卑微「爛好人」的悲劇,我才明白:不做爛好人,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卑微的善良,是災難的開始
羊脂球身材豐腴,膚若凝脂,在人群里格外突出。
當大家得知她是風塵女后,便開始議論紛紛,說她是社會的恥辱,用不友好的目光藐視她。
一句句嘲諷的聲音,像一把銳利的刀,刺在羊脂球心里。
羊脂球鼓起勇氣抬起頭,用憤怒的眼光掃視他們,車里的聲音才漸漸低了下來,但鳥先生依然輕佻地看著她。
沒過多久,太太們又開始交談起來,在羊脂球面前故意地彰顯為人妻的驕傲臉面,以此孤立她。
畢竟是有權有勢之人,不好起沖突,羊脂球也只能默默忍受著。
當羊脂球拿出一籃子的食物,吃著雞翅和面包時,太太們對她的輕蔑和恨達到了極點。
而原先還嘲諷她的鳥先生立馬換了一副嘴臉,虛偽地稱贊她想得真周到,想從中分得一杯羹。
善良的羊脂球沒有計較他們此前的譏笑,謙卑地邀請鳥先生和其他人一起分享食物。
大家對羊脂球的態度也變得和藹,但等食物全都吃光后,談話的氣氛也漸漸冷了下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轉載必須獲得許可,未經允許請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