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時常議論的人未必是小人,但是時常議論別人的人一定不是君子。
孟子說過這樣一段對話: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文王也。」
這段話的意思就說:貉稽對孟子說:「我的口碑很差。」
孟子就對他說:「沒有關系,士人厭惡這種多嘴多舌。《詩經》之中說:‘愁思重重壓在心,小人視我眼中釘。’孔子是這樣的人。‘不能消滅別人的怨恨,也不要失去自己的聲譽。’文王是這樣的人。
貉稽被一群小人攻擊之后非常苦惱,有一天他就去請教孟子,這也是在向孟子傾訴自己的苦惱。
問孟子說:「眾口難調,別人議論我,導致我的口碑很差,應該怎麼辦?」
而孟子這個時候就對他說:沒有關系,士人也厭惡這些小人七嘴八舌地去議論別人。說完之后,孟子還引用了《詩經》中的詩句,說像孔子那樣偉大的圣人,也曾經被一群小人攻擊和議論,周文王那樣偉大的圣人也被小人怨恨和嫉妒,那這有什麼關系呢?他們不照樣是圣人嗎。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會面臨被別人詆毀的時候,而我們作為旁觀者,大多會相信那些輕易詆毀別人的話,但是殊不知,那些經常被人議論的人未必真的犯了錯,錯的只是那些輕易詆毀別人的口舌之婦而已。
那麼為什麼有一些清白之人反受別人詆毀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