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
儒家十三經之一
它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
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
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
記敘范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
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傳》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典故
許多言論在今天仍頗有值得借鑒之處
01.
多行不義必自斃。
典故:
春秋時期,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母親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國大臣祭仲知道后勸莊公說:「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
莊公聽了,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指: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吧!
結果共叔段果然造反,但鄭莊公早有準備,最終共叔段兵敗自盡。
02.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典故:
晉國的國君晉靈公荒淫無道,大量征收賦稅來滿足自己奢侈的生活。他從高台上用彈弓射行人,觀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樣子。廚師沒有把熊掌燉爛,他就把廚師殺死。
大臣趙盾和士季看見,準備勸諫晉靈公,士季去見晉靈公時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晉靈公才抬頭看他,說:「吾知所過矣,將改之。」士季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03.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
春秋的時候,來自鄉間的曹劌以出色的才智幫助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強大的齊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