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道家思想經典:《莊子》,前一篇文章,我們分享了《莊子·秋水》,解讀了其中莊子的「辯證思維」,莊子這一篇中,提出了很多著名是思想和金句。
比如: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都是莊子和老子道家思想的精華。
這一篇《莊子·秋水》被譽為是可以和《莊子·齊物論》相提并論的一篇,其中除了對道家「辯證法」的經典論述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今天我們要分享的,莊子對道家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
老子在《道德經》地二十五章中,闡釋了他對道的理解。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就是著名的道家思想中的「四大法」,老子說,在天地存在以前,就有一個東西渾然而成。它無形、無體、無聲;既看不見,又聽不到,摸不著。它不生不滅,獨立長存,而永不改變;周行天下,不覺倦怠,而無所不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