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字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他寫出了人類的某些共性,所以不管時隔多久,當你再去讀的時候,你都會從里面得到自己需要的能量。
以前讀魯迅的阿Q,你會覺得,人活成那樣子,還不如去死。
後來再讀,你又會覺得,人就是那樣,大多數人都是阿Q,只能自我安慰,在這世間艱難求生。
再後來,再去讀時,又會發現,阿Q精神是人性的限制,但渴望自由卻是人的本性,人就是在限制之中活著,但超越的希望永在,且人的努力,就是為了這種超越。
以前看閏土,你會覺得閏土成年后的變化,是人的奴性,是自愿為奴。
可如今你再去看,你會看到,那是一個肩上扛著無數擔子的成年人的無奈和悲哀。
誰也想不到,離開的時候還是一個少年,再回來的時候,卻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
那個深冬,魯迅冒著嚴寒,回到自己的故鄉,只見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鄉村,沒有一點活氣。
看著這種場景,他的心里一陣悲涼,記憶中的故鄉,不是這樣的啊,在記憶中,故鄉那麼美麗,可到底美在哪里呢?
也許,故鄉本就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但也沒有所感到的那樣悲涼。
這一切,只是因為心情的改變罷了,畢竟,我就是為了離開故鄉而回來的。
為何要離開?
因為故鄉容不下肉身,只能搬到謀生的外地去。
家里的東西,能賣的賣了,能搬走的搬走,有些送人了,然而,賣出去也賣不了幾個錢,只是聊勝于無罷了。
故鄉還有什麼牽掛呢?
母親說,休息一兩天,拜訪一下長輩,然后就可以走了。還有閏土,他每次來家里,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面。
母親的話,將魯迅拉到了十幾年前與閏土的回憶里,那是一個脖子上帶著銀項圈,手拿鋼叉的少年。
他無所畏懼,有著許多稀奇古怪的玩意,他心里一片坦然,從不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而今,三十年過去了,很多東西,早已變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已變得不僅僅是年齡和身高的距離了。
每個人都會長大,都會變化。
人生的許多痛苦和幸福,也是隨著長大而到來。
兩人相識時,閏土不過十來歲。
那時候,魯迅家境挺好,還是家里的少爺。
而閏土,是魯迅家的下人的兒子。
那一年,家里大祭祀,家里一個下人忙不過來,閏土的父親便建議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幫忙。
魯迅得知后,很高興,因為兩人年紀相仿,而閏土卻能做陷阱捉小鳥,所以他很想見閏土,好不容易等到了年末,閏土來了,魯迅飛跑著去見閏土。
只見閏土在廚房里幫忙,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脖子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閏土有些害羞,怕見不認識的人,卻不怕見魯迅。
兩人很快就熟悉了起來,魯迅邀請閏土捉鳥,可閏土說,得下雪才好,在雪地里做一個陷阱,就能捉到各種鳥。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