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從別人的嘴巴里面去了解一個人,因為任何人的評價都是存在立場和情感偏見的,如果我們不慎拿偏見當做標準,那麼就會誤入識人的歧途之中。
眾人的評價可以當做一種參考,但是有一個基礎,就是我們要能夠清楚地辨別所謂的「眾人」本身是君子還是小人,因為這直接決定了這個旁觀者所說之言的可信度。
《論語》之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子貢問:「同鄉的人們都稱贊他,怎麼樣?」孔子說:「還不行。
人性之中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識,就是當我們去了解一個人的時候,總會以他人的評價作為評判其人的首要標準,這是一種深入內在的識人習慣。但是這種習慣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一旦遇人不淑,你所遇的并非君子而是唯利是圖的小人,那麼你所聽到的評價也是不值得信服的小人讒言。
只有評價者本身的德行是端正的,那麼他的評價才有可以借鑒的意義。
所以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表達的智慧核心,當我們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時候,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清靜自己的心智,讓自己看待問題的認知本身就是客觀且理性的,如果我們不能帶著清醒的意識去聽、去看、去思考,那麼你怎麼能夠避免偏見在無意識之中主宰你的人生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