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有這樣一本書,一經面世,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此后三年,更是連續164周均位列暢銷書榜單。
根據它改編的同名電影,更是讓無數癡男怨女沉迷其中,一度刮起了美國的「失婚」熱潮。
它,正是美國作家沃勒的成名作《廊橋遺夢》。
小說以婚外戀為主題,能在全世界引起強烈反響,只因它擊中了大部分已婚群體的痛點。
書中講述了農夫之妻弗朗西斯卡和攝影師羅伯特從相遇、相知到相戀的過程。
初讀這本書時,只以為是一場愛而不得的感情悲劇。
如今看來,才發現其深層的現實意義:
「不是所有的愛都能走進婚姻,也不是所有的愛都能在婚姻中歷久彌新。」
讀懂《廊橋遺夢》,或許,你就能領悟到愛情與婚姻的真諦。
愛情是理想:容易錯過,也很難得到
《牡丹亭》中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弗朗西斯卡的愛情,來得便是這般猝不及防。
時間回到1965年,丈夫理查德和兩個孩子帶著獲獎的小牛,去參加為期四天的伊利諾伊州博覽會。
這讓弗朗西斯卡難得有機會享受愜意的獨處時光。
此刻的她,正坐在前廊的秋千上,喝著冰茶,漫不經心地望著遠處發呆。
這時,一輛破舊的卡車駛進場院,有個男人把車停在門口,她本能地起身探看。
原來,男人因為遍尋不到羅曼斯橋,所以來問路。
初相見,兩人便覺有股電流席卷全身。
一向含蓄的弗朗西斯卡竟鬼使神差地提出要給他帶路,已戒煙的她還熟稔地接過他遞來的「駱駝牌」香煙。
旅途中,弗朗西斯卡了解到男人名叫羅伯特,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
因長年在外奔波,讓他的婚姻亮起了紅燈,妻子在九年前與他離了婚。
拍攝結束后,為了表達謝意,羅伯特送給弗朗西斯卡一束野花。
她難掩心中的悸動,于是,鼓起勇氣邀請羅伯特到家中共進晚餐。
兩人從最初的拘謹寒暄到後來的相談甚歡,分別后,弗朗西斯卡竟有些悵然若失。
于是,她連夜驅車到羅斯曼橋,用別針把一張紙條別在橋頭,上面寫著:
當白蛾子張開翅膀時,如果你還想吃晚飯,今晚你事畢之后可以過來,什麼時候都行。
第二天,羅伯特欣然赴約。
弗朗西斯卡一改往日的不修邊幅,而是精心打扮自己,剃體毛、噴香水、穿粉色的禮裙。
整個人就像初嘗愛情的少女,沉浸在歡樂與激情之中。
他們隨著古老的音樂相擁起舞,兩顆心越靠越近,最終互訴衷情,一夜抵死纏綿。
有時候,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和重重壓力之下,早已沒有耐心去尋覓一份摯愛;
或是在經歷了感情的種種欺騙和傷害之后,就再也不敢相信愛情。
卻不曾想,在時間無涯的荒野里,總會遇上命中注定的人。
你會因某個人的出現而動心,會因某段感情的到來而變得多情,會在某個時刻而難以自持。
人,總是貪心的。
感情一旦萌芽,便渴望長廂廝守;真愛一旦遇見,便渴望攜手白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