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春天,司湯達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
他死后,他的墓志銘是:
「米蘭人亨利·貝爾安眠于此。他曾經活過、寫過、愛過。」
回首司湯達一生,三十多歲,他方退伍從文,開始寫作,直到46歲,才寫出《紅與黑》,這部作品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作品,讓他死后幾乎贏得了與巴爾扎克比肩的文學地位。
諷刺的是,《紅與黑》最初出版時,竟無人賞識,首印750冊,卻大多都在書店喂了蟲。
直到司湯達去世了,人們才意識到這本書的價值,就連高爾基、托爾斯泰這樣的作家,都對這本書予以極高的評價。
讀這本書,很多時候,我們會從中讀到自己的生活,我們之所以活得憋屈,是因為我們的內心不再自由,我們之所以活得痛苦,是因為我們對生活是無知的。
很多人所謂的成功,是和別人比出來的,要比別人更有錢,要比別人更有名,要比別人更幸福,那才是成功。
然而,比較一旦開始,就沒有盡頭,因為總有人比你好,你比來比去,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所以,成功不是比出來的。
于連出身普通,是農民的兒子,但他不想做農民,他想出人頭地,他想象拿破侖那樣,年紀輕輕就建功立業,成為萬眾矚目的將軍。
為了能成功,于連拼盡全力往上爬,他不信宗教,卻拼命背誦圣經,為的是能進入教會,通過教會成為上流人士。
後來,我成了貴族的家庭教師,拿著高薪的工作,但他劍走偏鋒,想要通過獲得一個貴婦人的愛情,從而一步登天。
他的好友有自己的木材生意,他想讓于連跟他一起干,每年給于連大筆的錢,是一條平穩的發財路。
然而,于連不愿意。
因為拿破侖不到三十歲,就已經功成名就,他如果聽從朋友的建議,雖然也能獲得成功,進入上流社會,但是他擔心自己到時候已經沒有沖勁了。
所以,于連走了,他想,即便九死一生,也要拼一把。
其實他要走的路,就是去獲得某個貴婦人的愛情,成為她的入幕之賓,從而一飛沖天。
最后,于連死了。
臨死之前,他才看清了一切,他一生所求,實在虛幻,他丟失了最美好的愛情,實在不值得。
于連一生都想成功,害死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那個社會的成功觀。
世界上所有窮人的夢想都是成功,可他們的成功,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有更多錢,有更高的地位,是成為人上人。
這樣的成功,是和別人比出來的。
真正的成功不是比出來的,不是你賺了多少錢,也不是你獲得了多大的名聲,更不是你獲得了多少人的認可和稱贊,而是你將自己想做的事做成了,是你的內心因此而更加豐滿,是你對自己的認可和肯定。
我們之所以活得那麼累,就是因為我們總是和別人比,忘了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每個人質地不一樣,天賦秉性都不一樣,喜歡的事情也不一樣,只有自己的稟賦得到展現,自己的愛好得到發展,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