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春天,司湯達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
他死后,他的墓志銘是:
「米蘭人亨利·貝爾安眠于此。他曾經活過、寫過、愛過。」
回首司湯達一生,三十多歲,他方退伍從文,開始寫作,直到46歲,才寫出《紅與黑》,這部作品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作品,讓他死后幾乎贏得了與巴爾扎克比肩的文學地位。
諷刺的是,《紅與黑》最初出版時,竟無人賞識,首印750冊,卻大多都在書店喂了蟲。
直到司湯達去世了,人們才意識到這本書的價值,就連高爾基、托爾斯泰這樣的作家,都對這本書予以極高的評價。
讀這本書,很多時候,我們會從中讀到自己的生活,我們之所以活得憋屈,是因為我們的內心不再自由,我們之所以活得痛苦,是因為我們對生活是無知的。
很多人所謂的成功,是和別人比出來的,要比別人更有錢,要比別人更有名,要比別人更幸福,那才是成功。
然而,比較一旦開始,就沒有盡頭,因為總有人比你好,你比來比去,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所以,成功不是比出來的。
于連出身普通,是農民的兒子,但他不想做農民,他想出人頭地,他想象拿破侖那樣,年紀輕輕就建功立業,成為萬眾矚目的將軍。
為了能成功,于連拼盡全力往上爬,他不信宗教,卻拼命背誦圣經,為的是能進入教會,通過教會成為上流人士。
後來,我成了貴族的家庭教師,拿著高薪的工作,但他劍走偏鋒,想要通過獲得一個貴婦人的愛情,從而一步登天。
他的好友有自己的木材生意,他想讓于連跟他一起干,每年給于連大筆的錢,是一條平穩的發財路。
然而,于連不愿意。
因為拿破侖不到三十歲,就已經功成名就,他如果聽從朋友的建議,雖然也能獲得成功,進入上流社會,但是他擔心自己到時候已經沒有沖勁了。
所以,于連走了,他想,即便九死一生,也要拼一把。
其實他要走的路,就是去獲得某個貴婦人的愛情,成為她的入幕之賓,從而一飛沖天。
最后,于連死了。
臨死之前,他才看清了一切,他一生所求,實在虛幻,他丟失了最美好的愛情,實在不值得。
于連一生都想成功,害死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那個社會的成功觀。
世界上所有窮人的夢想都是成功,可他們的成功,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有更多錢,有更高的地位,是成為人上人。
這樣的成功,是和別人比出來的。
真正的成功不是比出來的,不是你賺了多少錢,也不是你獲得了多大的名聲,更不是你獲得了多少人的認可和稱贊,而是你將自己想做的事做成了,是你的內心因此而更加豐滿,是你對自己的認可和肯定。
我們之所以活得那麼累,就是因為我們總是和別人比,忘了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每個人質地不一樣,天賦秉性都不一樣,喜歡的事情也不一樣,只有自己的稟賦得到展現,自己的愛好得到發展,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人活著,需要的不僅僅是面包。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里,總是充斥著一股濃濃的氣味,你要是掙得少,你是沒法活好的。
司湯達這樣形容維里業,他說:
在維里業,有利可圖就是決定一切的座右銘,這四個字代表了大部分居民的想法。
是的,不止維里業,這個世界處處都是這樣,有利可圖成了很多事情的準則。
人人都盯著利,都盯著錢,甚至因此忽略了親情,忽略了愛情,忽略了生活。
于連的父親,是一個特別愛錢的人,兒子進了監獄,他不擔心兒子,而是為兒子的錢沒給他而擔心。
于連討厭父親,因為于連在家的時候,他要讀書,父親卻想讓他幫忙賺錢,他不幫忙,就要被罵。
所以,一旦有了機會離開,于連就毫不留戀地選擇離開,他為了成功,為了錢,出賣自己的靈魂,以為那才是好的生活。
他害怕別人把他當成窮小子,瞧不起他低微的身份,所以他拼命賺錢,拼命改變。
然而,死到臨頭,他才知道如何享受生活。
享受生活就是活得平靜,而不是在意別人怎麼看。
在審判的時候,于連告訴所有人:
我死到臨頭,并不怕人看不起,但我仍要說幾句,我生不逢時,不屬于你們那個階級,在你們眼里,我不過是一個出身卑微而敢于起來抗爭的鄉下人。
我看到有些人,他們并不認為我年輕而值得同情,反而想殺一儆百,通過懲罰我來嚇唬這樣的年輕人,他們出身下層階級,備受貧窮煎熬,卻又有幸受過良好教育,敢于混跡于有錢人引以為豪的上流社會。
于連看到了反抗的意義。
然而,真正的生活,需要錢,但需要的又不僅僅是錢,沒有熱愛,沒有平靜的享受,就不能稱為美好的生活。
奇怪的是,我們總是為了掙錢,忘了好好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為我們把錢看得比生活更重要,就是因為我們覺得,好的生活都是錢堆出來的。
可是,到底什麼是生活?
生活就是你活出來的樣子,就是你做出來的樣子。
但我們很多人,總是在想象生活的樣子,而忘了欣賞生活真正的樣子。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沒法接受不了自己,接受不了自己的平凡,甚至是平庸,我們拼命想要成功,所以拼命給自己壓力。
初到城里,于連最怕別人瞧不起他,他擔心城里的貴婦人看不起他,他雖然厭惡那些貴族的作為,但他還是努力向他們靠近,他竭盡全力讓自己看起來優雅,以掩飾自己的不足。
他想方設法引起市長夫人的注意,想要得到她的愛情,他自己出身農民,卻一點也看不起出身平凡的姑娘,因而拒絕了鄉下姑娘的表白。
後來,他成功吸引了市長夫人,獲得了市長夫人的愛情。
這位市長夫人,愛于連愛得死去活來,但于連不懂得珍惜,因為他要爬上更高的位置,他傷害了市長夫人。
後來,于連去了侯爵府,他的工資更高,地位更加超然,但他依然厭惡貴族,對此深惡痛絕。
然而,當他看見侯爵小姐深得侯爵喜愛,他覺得只要能娶到這位小姐,自己就飛黃騰達了。
所以,盡管他厭惡這位不可一世的小姐,但他還是想努力獲得她的愛情,來到達自己的目的,最終,他成功了。
但他和市長夫人的事情被人揭發后,于連大怒,他開槍襲擊市長夫人,自己也進了監獄。
他一直想改變自己,想讓自己成功,因為他接受不了自己。
當然,一個人想成功并沒有錯,畢竟,人沒有夢想,和咸魚也沒什麼兩樣,但一個人,不能脫離實際,不能為了成功不擇手段。
當我們接受不了自己的平庸,拼命想向別人證明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會很累。
人這一生,不是活給別人看的,我們活得好不好,首先應該尊重自己的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活得痛苦,是因為我們不夠尊重自己的內心,不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于連不信上帝,也不喜歡《圣經》,他覺得《圣經》都是謊言,可是他為了能步入上流社會,苦學拉丁文,將《圣經》背得滾瓜爛熟。
他為了成功,違背了自己的內心,做了自己討厭的事情。
于連討厭貴族,憎恨貴族特權,然而,他卻一心想成貴族。
他拼命努力,拼命往上爬,要讓自己稱為上流社會的人,他自己的行為,否定了自己的內心。
于連的做法,就跟今天很多人一樣,嘴上說著上班是掙「窩囊費」,行動上卻很積極,每天按時上班,因為掙得工資可以讓自己活得體面一點。
所以,是我們自己的渴望,讓我們去做了自己討厭的事情,讓我們過得痛苦。
甚至很多時候,我們還可能會忽略自己的內心,去選取某些捷徑,走到最后卻發現,根本就走不通。
就像《人生》里面的高加林,他為了進入大城市,選擇了另外一個有背景有身份的女孩,放棄了一心愛著他的姑娘,村里人都說他買了自己的良心。
事情暴露后,他丟了工作,回到村里,原本愛著他的姑娘已經嫁人了,他才發現自己失去的不是一粒沙子,而是一顆鉆石。
于連和市長夫人的茍且之事被人揭發后,于連懷恨在心,他對揭發者恨之入骨,想要殺了她報仇,最后發現揭發者就是市長夫人,他也一點不手軟,直接對著市長夫人開槍。
幸好,市長夫人只是受了傷,沒死,于連卻進了監獄。
在監獄利里,他發明白,自己愛的人,一直都是市長夫人,他對侯爵小姐,只有利用之心,沒有真心之情。
死到臨頭,他才看清了自己的內心。
他說:
讓我按我理想的方式生活吧,和我講你們那些世俗煩人瑣事等于把我從天上拽下來,人愛怎麼死就怎麼死,我只想按我的方式去死。
這實在是一種悲劇。
然而,前幾年看到一個臨終調查,很多人也是死到臨頭,才發現自己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跟隨自己的內心,而是聽從了外在的聲音。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恰恰在于,我們心為形役。
很多時候,我們活得痛苦,不是因為我們缺吃少穿,而是因為我們總是在焦慮,因為我們總是在擔心。
我們的焦慮和擔心,遠遠勝過了我們對現下生活的熱愛。
而這,就是本末倒置。
我們被焦慮驅使著,去追趕成功,去追求物質,我們擔心自己活得不成功,我們擔心自己被時代拋棄,我們擔心他人看不起我們。
總而言之,我們各種擔心,然后我們被這擔心驅使著,被這擔心奴役著,它占據著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沒法好好生活。
就像于連,盡管在別人看來,他已經取得了成功,但他還是不滿足,因為他覺得,還不夠。
他想要更加成功,然而正是這種想法,最后害死了他。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里,無數人也都被這種觀念折磨著,他們拼命賺錢,總也沒個滿足的時候,他們拼命往上爬,總也沒個停下來的時候。
就像梭羅表達的那樣,很多人拼命賺錢,把自己折騰病了,就是為了生病的時候有錢看病。
這其實就是被焦慮驅使著,而忘了現在,他們擔心自己生病了沒錢看病,所以拼命賺錢,甚至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越是這樣就越容易生病,越容易生病就越擔心自己沒錢看病。
就像有人問的那樣,你要是不努力賺錢,你生病了怎麼辦?父母生病了怎麼辦?
確實,生來病死,隨時都可能發生,但我們不能因為擔心那些還沒發生的事情,就讓自己現在活得痛苦,這不值得。
因為我們唯一能擁有的生活,只有現在。
過往已經成為歷史,明天又還沒到來,可是我們很多人,竟然因為焦慮,也要將這唯一擁有的現在拋棄。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活得痛苦,是因為我們對未來的擔心,超過了對現在的熱愛。
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熱愛當下,活在當下。
王小波說:
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情,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便算成功。
我們生活在這人間,就是為了活得更好,但很多人卻因為自己的錯誤認知,讓自己活得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