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無奈的,也許就是光陰荏苒。
連陶淵明也生出「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這樣的感慨。
不過相比這樣略顯消沉的無奈,我更贊同三毛對于時光流逝的理解。
她說:「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人總要經過歲月的洗禮,才會真正成長。
譬如三毛,她并不是生而瀟灑不羈、熱情自信,而是在年少時經歷過很多事,才變得如此。
那段青春歲月的生命歷程,都被她記錄在了這本《雨季不再來》里。
這本書講述了三毛從17歲到22歲的成長過程,呈現了她是如何從一朵溫室小花,蛻變成一枝沙漠玫瑰。
三毛經歷過的事,很多人其實也曾經歷過。
她對人生的反思,同樣可以啟迪我們對于生活的思考。
1
知人不易,不要用惡意去揣測他人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句話:「見得天下皆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皆是好人。」
對人對事,先入為主的惡意揣測,只會讓世界在眼中變得黑暗空虛。
三毛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認識了臨時駐扎在學校一批部隊里的一個啞巴炊兵。
靠著簡單的交流,兩人成了好朋友。
在彼此純凈的世界里,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真心交流。
啞巴呵護、疼愛三毛,如同自己的女兒。
然而在大人眼中,啞巴的行為變得「另有企圖」。
他臨行時送給三毛可能是全部家當的金戒指,還有貴重的牛肉干,都被鍍上了「居心不良」的顏色。
當三毛看到老師微笑著把炊兵留下的地址撕碎,將沉甸甸的牛肉干拿去喂狗時,她的內心崩潰又無助。
老師的揣測和懷疑,給三毛帶來了極大的心靈傷害。
事事以惡意揣度,處處提防他人,只會讓自己失去正確的判斷力。
《呂氏春秋》里,講到孔子周游列國時,經常旅途困頓,食不果腹。
有次,他見到顏回煮飯時,先抓了一把白米飯吃到嘴里,以為顏回私心太重,心生不滿。
之后他才知道,顏回是因為不小心將灰沾到了米飯上,覺得丟掉太可惜,才將沾了灰的米飯吃掉。
孔子對自己的判斷錯誤,心生愧疚,說:「看懂一個人真不容易啊!」
所以,無論接觸任何人,做任何事,我們都要學會客觀,公正,嚴謹地看待。而不是以自己的狹隘觀,給別人輕易下定論。
先入為主的偏見,會讓人失去明辨是非的頭腦。
馬東說:「任何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認知,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論斷。」
我們自以為公正的判斷,其實往往含有主觀色彩。
不了解事實,不要輕易下結論;不了解一個人,不要隨意評價。
深到骨子里的教養,就是不以惡意揣度他人。
2
看破不說破,是最大的智慧
《荀子·非十二子》里說道:「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恰到好處的言談,是智慧的表現;恰到好處的沉默,也是智慧的表現。
三毛在《雨季不再來》這本書里,講到了一個小時候的故事。
因為想要積攢五光十色的糖紙,三毛偷了媽媽五塊錢。
然而強烈的負罪感,讓她如坐針氈,魂不守舍。
五塊錢藏在身上,如同一個燙手的山芋,「燒」得三毛坐臥不寧。
尤其是看到母親在找丟失的錢后,三毛更是備受煎熬。
直到她把錢偷偷放了回去,才如釋重負。
奇怪的是,幾天后,父母便開始每月給三毛零花錢。不僅如此,父親還送給她一盒有著非常漂亮包裝紙的進口糖果。
這時三毛才明白,原來父母早已知道是她拿了錢。
他們不說破,是在保護一個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在等這個孩子自己醒悟。
看破不說破,是一種洞察力,更是一種大智慧。
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說出來很容易,懂得適時緘口卻不容易。
海明威曾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