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語錄
情感百態
老年生活
奇聞趣事
動物社
熱點新聞
俄羅斯新聞
古裝資訊
老照片
字母圈
國畫
體育競技
創業職場
科技遊戲
綜合推薦
佛緣佛語
生活常識
奇趣
装修
旅行風光
歌曲明星
美妝時尚
星座课堂
軍事
明星
影視新聞
趣味測試
養魚
大马新闻
健身達人
美食菜譜
萌寵樂園
历史故事
國際新聞
金庸故事
健康養生
歐洲王室
植物
搞笑故事
设计
酷車
歷史趣聞
獅城資訊
育兒分享
娛樂明星
插畫趣聞
生活小妙招
動漫影音
搞笑貼圖
毛孩
日本印象
手工DIY
全部
    
再讀《蘇東坡傳》:真正能治愈一個人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經歷
2023/11/09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記載過蘇軾一段至暗的人生經歷。

公元1079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捕。

在御史台的大獄中,蘇軾遭受了許多非人的折磨,好幾次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所幸很多人為蘇軾求情,才讓他免于一死,改被貶黃州。

可獄中的一百多個日子,早已讓他的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摧殘。

到黃州后的很長一段時間,蘇軾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甚至不敢發只言片語。

他只能每天把自己放置在山水間、人群中,書海里,讓自己不斷地經歷,不斷地釋懷。

在那一片窮山惡水間,蘇軾的心境變得愈發澄明,內心的創傷也慢慢得到了療愈。

後來,蘇軾又被貶惠州、儋州,處境一次比一次艱險,可他卻再未有過尋死的念頭。

那些黑暗的經歷,早已教會了他在苦難中成長,于困境中超脫。

他變得越來越豁達,活成了令無數人敬仰的「東坡居士」。

原來,真正能治愈一個人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經歷。

時間,只會讓一個人習慣痛苦。

真正教會一個人淡忘痛苦、釋懷傷害的,一定是那些成長路上的領悟。

就像一句話所說, 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人生的升華。

我們終將在不斷地經歷,不斷地成長中,活得淡定從容,刀槍不入。

1 讀過的書越厚,越能釋懷傷害

蘇軾曾寫詩云:「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書,不僅讓蘇軾變得文采斐然,氣質超群。在跌落人生低谷時,更給了他超脫絕境的智慧。

蘇軾被貶黃州前,春風得意,相交滿天下;

被貶黃州后,親朋無一字,人人對他避之不及。

生活的落差,人情的冷暖,讓他夜夜輾轉反側,陷入了深深的內耗之中。

而最后將他從這種絕境中拯救出來的,不是那些酒肉朋友,不是所謂的富貴生活,而是一本又一本的書籍。

《蘇東坡傳》中寫道,蘇軾在黃州安定下來后,整日閉門不出,將自己置于書海之中。

一次,朋友朱載因擔心他受不了打擊,就此消沉,所以特意過來拜訪他。

沒想到,蘇軾不僅沒有郁郁寡歡,正捧著一本《漢書》邊讀邊抄。

朱載驚嘆道:「您還有心情抄書呢!」

蘇軾笑著答他:「我抄《漢書》已有三遍了,每次咀嚼,都獲益良多。」

據記載,在黃州的四年時間,蘇軾讀過的書不計其數,創作的文學作品,更是多達700余篇。

他的書法、繪畫、詞作都在此時達到了巔峰;甚至在農學,醫學方面,蘇軾也多有涉獵。

作家余秋雨曾說:

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蘇東坡寫于黃州的那些杰作,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讀書,讓蘇軾釋懷了過往的傷害,走出了生命的困局。

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哪怕深陷泥濘,讀書,依舊是治愈生活困苦最好的良藥。

白巖松抑郁最嚴重的那段時間,是《道德經》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他;

樊登被生活打壓得幾近崩潰時,亦是《論語》,讓他重燃了希望……

林語堂說, 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

你讀過的書越厚,對抗困難的底氣就越足。任何時刻,讀書都是平凡人生最好的救贖。

2 遇過的人越多 越能看淡相聚和別離

屈原曾說:「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

在古人看來,世間最快樂的事情,莫過于初相識;最悲慘的事情,莫過于生別離。

聚散離合,從古至今,都是一個牽人心腸的話題。

在面對離散時,就連一向豁達的蘇軾也會忍不住傷感。

《蘇東坡傳》中記載,蘇軾早前在杭州任通判時,曾結交過一位名叫楊元素的朋友。

兩人相識時間很短,卻志趣相投,性情相合。

所以工作之余,他倆也會常常聚在一起談論詩詞歌賦。

好景不長的是,兩個月之后,蘇軾就被調為密州知府,不日就要遠行。

得知這個消息的蘇軾,心中萬般不舍。

在楊元素為他舉辦的餞別宴中,蘇軾一個大男人,卻哭得涕淚縱橫,還寫下了「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的詩句。

後來,伴隨著不斷地升遷、調任、貶謫,蘇軾輾轉過很多地方,遇到過很多的人,經歷的別離也不計其數。

只是,每多一次別離,蘇軾便會成長一分,心也會跟著成熟一分。

直到十幾年后,同樣是與友人分別,蘇軾已然有了截然不同的心境。

公元1091年,蘇軾于江邊送別摯友錢穆父。

蘭舟催發之時,錢穆父愁眉緊鎖,不忍離去。

蘇軾見好友如此傷感,便拍著他的肩膀,豪邁地說道: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十幾年的緣聚緣散,十幾年的人事變遷,早已讓蘇軾習慣了親友之間的來來去去。

經歷得多了,自然也就看淡了別離。

正如一句話所說:「人生不過是一場旅行,你路過我,我路過你,然后,各自修行,各自向前。」

世上的人和事,來去都有它的時間。

有些人,光是遇見,已是幸運;有些人,最后離開,亦是天意。

當你想清楚了這一點,就不會因為一時的聚散而患得患失;

當你遇到足夠多的人以后,便不會因為一段感情的消逝而痛苦不已。

人生本無常,聚散終有時。

在匆忙的一生里,做到緣來珍惜,緣去釋懷,便已是對一段感情最好的珍重。

3 走過的路越長 就不會活得太張揚有人曾把蘇軾的足跡,繪制成了這樣一張圖:

從圖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蘇軾一生輾轉各地,足跡遍布北宋的大半疆土。

可以說,蘇軾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被貶、流放的路上。

蘇軾的貶謫生涯,亦是他的一部成長史。

《蘇東坡傳》中有言,蘇軾從四川眉山走來,二十幾歲初入京師時,便通過科舉一戰成名,譽滿天下。

如此順利的開局,讓蘇軾逐漸變得狂妄,自負之情,溢于言表。

有一次,蘇軾去拜訪宰相王安石,見其書桌上有一副未完的筆墨,上面寫著: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一看,當即嗤笑王安石不懂常識,連菊花只枯萎不凋落都不知道。

于是,蘇軾提筆就接了一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他告訴王安石,好好觀察春花與秋花的區別,不要再有如此貽笑大方之作。

王安石看到后,卻并未與蘇軾計較。

後來,蘇軾因言辭激進,得罪了不少人,被調離京師,可蘇軾卻并未就此收斂自己的言行。

在呈交給皇帝的《湖州謝上表》中,他也牢騷滿腹地說道: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他埋怨皇帝將他外放,不讓他在朝中立足,是讓明珠蒙塵。

此舉,無異于授人以柄。

那些想整垮蘇軾的人,抓住這一點,便使勁地攻訐蘇軾。

最終,「烏台詩案」爆發,蘇軾也為他的自負和口不擇言,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被貶黃州后,蘇軾時常將自己放置在山水草木間。

一日,他去賞菊,看到大風過后滿地金黃的場景,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的那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此時,他才真正意識到了當年的無知和狂妄。

從此,蘇軾開始收心養性,為人處事也逐漸變得平和穩重。

有人說,年少輕狂時,總以為天下事,無可不為;歲月蹉跎后,終感到天下人,力有盡頭。

走過的路越長,經歷的事越多,越能感覺到自身的渺小。

所謂成熟,就是一個收斂自己的過程。

當你收住鋒芒,斂起張揚,人生才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4 見過的世面越廣 越不會為生活的瑣事沉淪

知乎上有人曾問過一個問題:「怎樣的人才叫見過世面?」

有一個高贊的回答是:

見過最好的,且不以物喜;

知曉最壞的,且不以己悲。

蘇軾一生經歷過三次大起大落,當官四十余載,被貶謫的時光就長達三十三年。

蘇軾風光得意時,高居廟堂,受得了天下學子敬仰;

跌落低谷時,他亦能苦中作樂,接受自己漸不為人識的事實。

《蘇東坡傳》里寫道:

蘇軾最大的魅力,不是讓內心被環境吞噬,而是超出環境,以內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他的后半生風雨飄搖,顛沛流離,然而順境也好,逆境也罷,蘇軾都用自己寬大的胸懷坦然接納。

在黃州時,他工資微薄,一家子沒有粥米果腹。

于是,他便脫下文人的長衫,躬身于東坡,讓一家人實現了溫飽。

沒有地方待客時,他又親自蓋了一間雪堂,招待往來的朋友。

在惠州時,瘟疫橫行,毒蟲遍地,蘇軾卻覺得此處風景正好,還有荔枝無數。

他在此處蓋了房子,還叫來了子孫,打算在此長住下去。

甚至在最偏遠的儋州,蘇軾也能于糟粕中見微光,活出了另一種姿態。

撒貝寧在一檔節目中說:

蘇東坡,如果永遠只停留在「月有陰晴圓缺」,那他絕對成不了蘇東坡。

他厲害就厲害在,最后選擇的方向是「莫聽穿林打葉聲」「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他嘗盡了人情冷暖,見到了世間多面,所以,哪怕命運給他再多苦難,他也不會在其中沉淪。

而我們經歷得越多,也越會體會到:

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在于你看輕了多少事。

你若懂得與生活和談,與世界言歡。

即便眼前一時困頓,不久也會變得云開霧散,豁然開朗。

林語堂曾在《蘇東坡傳》里這樣評價道:

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回首蘇軾的一生,充滿了風雨與坎坷。

然而,他卻在那荊棘叢生的歲月里,不斷地讀書遇人,見世面見眾生,活出了自己的瀟灑人生。

生命中所有的苦難,都是來渡你的。

每一段經歷,都是在提升你的自愈能力;

每一次挫折,也是在賦予你對抗艱難的勇氣。

一步一修行,一歲一成長。

那些成長路上經歷的所有痛苦、挫折,也必將指引我們治愈萬千煩惱,奔赴更好的人生。

若你遇事煩躁,活得不快樂,不是智慧不夠,而是「心力不足」
2023/12/02
孔子四則說話之道,一生所悟,多年感懷,開悟無數人!
2023/12/02
《紅樓夢》:做人做事,務必懂這3個道理
2023/12/02
司馬懿:男人欲成大器,能力次之,悟透這九大厚黑智慧,少走彎路
2023/12/02
司馬懿:人這一生最怕擁有3種能力
2023/12/02
林徽因: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
2023/12/02
張愛玲說過: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終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
2023/12/02
楊絳:苦過才是生活,熬過才是日子
2023/12/02
一代賢后劉娥:女人的格局,決定了她的結局
2023/12/02
讀懂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你就明白了孤獨、無常、命運
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