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記載過蘇軾一段至暗的人生經歷。
公元1079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捕。
在御史台的大獄中,蘇軾遭受了許多非人的折磨,好幾次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所幸很多人為蘇軾求情,才讓他免于一死,改被貶黃州。
可獄中的一百多個日子,早已讓他的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摧殘。
到黃州后的很長一段時間,蘇軾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甚至不敢發只言片語。
他只能每天把自己放置在山水間、人群中,書海里,讓自己不斷地經歷,不斷地釋懷。
在那一片窮山惡水間,蘇軾的心境變得愈發澄明,內心的創傷也慢慢得到了療愈。
後來,蘇軾又被貶惠州、儋州,處境一次比一次艱險,可他卻再未有過尋死的念頭。
那些黑暗的經歷,早已教會了他在苦難中成長,于困境中超脫。
他變得越來越豁達,活成了令無數人敬仰的「東坡居士」。
原來,真正能治愈一個人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經歷。
時間,只會讓一個人習慣痛苦。
真正教會一個人淡忘痛苦、釋懷傷害的,一定是那些成長路上的領悟。
就像一句話所說,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人生的升華。
我們終將在不斷地經歷,不斷地成長中,活得淡定從容,刀槍不入。
1讀過的書越厚,越能釋懷傷害
蘇軾曾寫詩云:「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書,不僅讓蘇軾變得文采斐然,氣質超群。在跌落人生低谷時,更給了他超脫絕境的智慧。
蘇軾被貶黃州前,春風得意,相交滿天下;
被貶黃州后,親朋無一字,人人對他避之不及。
生活的落差,人情的冷暖,讓他夜夜輾轉反側,陷入了深深的內耗之中。
而最后將他從這種絕境中拯救出來的,不是那些酒肉朋友,不是所謂的富貴生活,而是一本又一本的書籍。
《蘇東坡傳》中寫道,蘇軾在黃州安定下來后,整日閉門不出,將自己置于書海之中。
一次,朋友朱載因擔心他受不了打擊,就此消沉,所以特意過來拜訪他。
沒想到,蘇軾不僅沒有郁郁寡歡,正捧著一本《漢書》邊讀邊抄。
朱載驚嘆道:「您還有心情抄書呢!」
蘇軾笑著答他:「我抄《漢書》已有三遍了,每次咀嚼,都獲益良多。」
據記載,在黃州的四年時間,蘇軾讀過的書不計其數,創作的文學作品,更是多達700余篇。
他的書法、繪畫、詞作都在此時達到了巔峰;甚至在農學,醫學方面,蘇軾也多有涉獵。
作家余秋雨曾說:
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蘇東坡寫于黃州的那些杰作,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讀書,讓蘇軾釋懷了過往的傷害,走出了生命的困局。
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哪怕深陷泥濘,讀書,依舊是治愈生活困苦最好的良藥。
白巖松抑郁最嚴重的那段時間,是《道德經》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他;
樊登被生活打壓得幾近崩潰時,亦是《論語》,讓他重燃了希望……
林語堂說,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
你讀過的書越厚,對抗困難的底氣就越足。
2遇過的人越多越能看淡相聚和別離
屈原曾說:「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
在古人看來,世間最快樂的事情,莫過于初相識;最悲慘的事情,莫過于生別離。
聚散離合,從古至今,都是一個牽人心腸的話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