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一個「三國盡歸司馬懿」的典故。
魏蜀吳三國爭雄逐鹿了上百年,拼得你死我活,最后卻讓不起眼的司馬懿得到了天下。
有人說,是司馬懿靠著長壽,把同一時代中他輔佐過的、對抗過的能人都熬死了,才得以翻身。
但這并不全面,也不止于此。
司馬懿60歲時才得到重用,在之前的幾十年里,他穩住自己,打磨本領,靜待時機。
被重用后,他更加沉心靜氣,做事非常努力,但又不逞強求功。
直到72歲,司馬懿瞅準時機,發動「高平陵政變」,一舉終結了三國并奠基下大晉。
了解司馬懿的故事,我恍然頓悟:
原來,好的人生都不急于求成,也不怕大器晚成。
因為所謂的逆襲,都是有備而來,而成功,也不過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與其急于去要結果,不如慢慢精湛過程,給過程時間,也給時間耐心,時間總會給你最好的答案。
曾經有人問魯豫:
「你做節目十幾年,采訪過無數成功人士,你覺得他們身上最可貴的是什麼?」
魯豫平靜地回答:「不著急。所有的光環,都是日積月累中的厚積薄發。
的確,成功從來不會一蹴而成,而是在持續積累中,綿綿用力才能久久為功。
我的一位朋友,名牌大學畢業后,順利進入世界五百強企業。
剛入職,他迫不及待地抒發雄心大志:「要用一年時間進入中層,再用兩年時間晉升高層。」
但現實是,主管派給他做的都是打雜工作:發快遞,送標書,做會議記錄,看基礎材料。
朋友很不滿意,認為自己被埋沒,他急切地想找機會展示自己。
終于等來一個月一次的總經理會議,在給總經理倒水的間隙,他忍不住毛遂自薦,希望被公司重用。
而總經理不緊不慢地問了他一些基礎材料的問題,他支支吾吾,答得并不流暢。
總經理笑著說道:
「任何想干大事的人,都會先踏實做好每一件小事。年輕人,你很聰明,但是要慢慢來,不要著急。」
朋友聽后很羞愧,但也被點醒了。
真正聰明的人,都不會著急將自己的目光僅僅放在眼皮底下,而是從長遠的角度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
正如稻盛和夫在《干法》一書中寫道:
「所謂人生,歸根到底,就是‘一瞬間、一瞬間持續的積累’,如此而已。」
不管多麼偉大的理想,都要靠一步一個腳印,孜孜不倦地、持續地努力才能實現。
任何微小的堅持加之持續累積的力量,方能守正出奇,將平凡變成非凡。
作家劉同從小有文學夢想,大學就寫出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說,但沒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他很著急想被看見,就想出了自造流量的歪辦法,但白做無用功。
經過了一段焦灼的時光后,劉同終于認清現實,想寫好就先扎扎實實地下苦功夫。
最終,他用了13年時間,堅持寫了800多萬字,才憑借《誰的青春不迷茫》制勝穩贏。
他說:「你要忍受十幾年不被認可的日子,寫上幾百萬字,如果你還沒有放棄,可能它就會回報你。」
沒有日積月累的持續用力,哪里有厚積薄發的一鳴驚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