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語錄
情感百態
老年生活
奇聞趣事
動物社
熱點新聞
俄羅斯新聞
古裝資訊
老照片
字母圈
國畫
體育競技
創業職場
科技遊戲
綜合推薦
佛緣佛語
生活常識
奇趣
装修
旅行風光
歌曲明星
美妝時尚
星座课堂
軍事
明星
影視新聞
趣味測試
養魚
大马新闻
健身達人
美食菜譜
萌寵樂園
历史故事
國際新聞
金庸故事
健康養生
歐洲王室
植物
搞笑故事
设计
酷車
歷史趣聞
獅城資訊
育兒分享
娛樂明星
插畫趣聞
生活小妙招
動漫影音
搞笑貼圖
毛孩
日本印象
手工DIY
全部
    
讀了莊子的《秋水》,就知道什麼樣的認知,就是什麼樣的命運
2023/11/03

有什麼樣的認知,就有什麼樣的生活。

確實如此。無論如何,他也不可能說他不知道的話,不能做他不知道的事,他只能按照自己知道的規矩去做人,按照自己知道的方式去生活。這就是認知所決定的。

莊子在《秋水》這篇文章里,也講了一個人的認知范圍,就決定了他怎麼生活,決定了他能看到什麼樣的風景,決定了他看到的天地會有多大。

《秋水》的第一個故事講的就是一個人突破自己認知局限的震撼,他看到了一個更浩瀚的世界,才知道自己原來引以為傲的東西,竟那麼可笑。

秋水時至,很多很多河流的水都匯聚到黃河里,黃河水位暴漲,聲勢浩大,連河對岸是牛馬都分辨不出。

見此雄壯景色,河神高興壞了,感覺天下最美好的東西自己都有了。

河神載歌載舞順流東下,到了北海邊,只見北海一望無際,河神這才發現,原來跟北海相比,黃河之浩瀚竟如此微不足道。

河神自嘲說,才見了上百種道理,就覺得沒有能超過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啊。

這不怪河神,這實在是認知度局限啊。

認知限制了他,他只能相信自己認知里的東西,超出他的認知的存在,他沒法想象,因為他想破腦袋,也無法從認知里找到那樣的東西。

千百年前,要是你告訴人家,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顆繞著太陽轉的小行星,那保準會被放在火上烤了。

他們的認知只能讓他們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你要是告訴千百年前的古人,地球就像一個放大了無數倍的橙子,那他估計會笑一笑,然后向世紀宣布你瘋了。

他們的認知只能讓他們相信地球是方的。

你要是回到古代,你告訴人家,你的故鄉所有男子都是短發,女人跟男人一樣,可以到處玩耍,女人不必聽從男人的差遣,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那人家也會覺得你傻了,說瘋話呢。

這就是認知度局限,他們的認知,他們的認知決定了他們只能長頭髮,決定了女人只能三從四德。

認知的范圍有多大,就決定了生活是什麼樣的,這就是認知的限制。

人的認知局限為何如此難以打破?

因為生活會反過來加強他的認知。

作為黃河的河神,他看到的是什麼?是千百條小流全都匯聚到黃河里,比之小流,黃河之大,可想而知。

入眼所見再加上下屬的贊美(河神或許也有一堆溜須拍馬的人),那還有什麼說的,當然是黃河最美最大,也從來沒有人告訴河神,哎呀,你別沾沾自喜了,黃河只是天地間一條不起眼的小河,當然,在見到北海之前,告訴他這話的人估計都被殺了。

他所處的環境,就在加強他的認知啊。

古人為什麼無法接受剪短發,為什麼無法接受女人不三從四德?

因為他們聽到的讀到的看到的都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看到的都是女人三從四德,你叫他怎麼相信還有其他活法。

同樣,古人為何不能相信地球圍著太陽轉?

因為人們天天生活的地方,都是太陽東升西落,卻感覺不到地球在動,那時候又不能飛上天去看,在地球上又看不到地球的全貌。

這個時候你告訴他,太陽沒動,是地球在動,他怎麼會信呢。

認知就是這樣,一旦形成了某種認知,就會不斷從生活里尋找事實來證明這個認知的正確性,生活當然不會辜負他們。

為什麼人們會拼命掙錢?這也是因為認知,錢是個好東西啊,啥都要錢買,有錢了可以要啥買啥,吃飯不用看價格,買衣服不用看價格,多好啊。

人們看到的都是錢帶來的好處,還有沒錢造成的悲慘,這就不斷加強他們的認知,你要是說,我不想拼命賺錢,只想躺平,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時候多半會有人告訴你,你還年輕,還沒有那麼負擔,可以任性一點。

人只能按照自己的認知去生活,但人要是一直按照自己的認知去生活,那認知的局限是無法打破的,河神要是不見到北海,認知局限就打不破,那黃河在他心中,就還是最浩瀚的。

每個人也都像河神一樣,只有打破自己的認知界限,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生活,才能從更寬闊的地方看待自己。

認知不同的人,看到的東西不一樣,所追求的東西就不一樣。

惠子做了梁國的宰相,莊子前去拜訪他,有人就對惠子說,莊子這個時候來,是想奪取你宰相的位置。

宰相這個位置,多麼顯赫呀,無數人都在追求,惠子以為莊子也在追求這個位置,想到自己學識不如莊子,害怕不已,擔心自己失去了宰相的位置。

惠子就派人在城里搜莊子,搜了三天三夜,莊子施施然去見惠子,給惠子講了一個故事:

南方有一種叫鹓雛的鳥,這種鳥從南海出發,飛往北海,不是梧桐樹絕不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肯食用,不是甘美的泉水不肯飲用。

鹓雛在路上看見一只貓頭鷹,貓頭鷹嘴里叼著一只腐爛的老鼠,看見鹓雛,以為鹓雛會搶自己的珍貴的腐肉,就仰頭髮出一聲威嚇。

惠子啊,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在莊子看來,惠子那視為珍寶的宰相位置,不過就是貓頭鷹嘴里的腐肉。

在追名逐利的人看來,世間人人都如此,所有人都在爭名奪利,這是認知的限制。

宰相之位確實尊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那種尊貴,只能吸引熱衷于權力的人。

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是世間很多人都追求,但也有人只想自由自在地活著,不愿意被這些東西束縛。

莊子在濮水邊釣魚,楚王派人請他做官,莊子問來人:聽說楚國有只神龜,死了三千年了,被供奉在宗廟里,你說,對于這只龜來說,它是愿意死后尊貴呢還是愿意在爛泥里自由自在地爬行?

來人回答,寧愿活著拖著尾巴在泥里爬行。

聽完來人的話,莊子就說:

你們回去吧,我也愿意拖著尾巴在泥里爬行。

爵位是好,可是他不稀罕,因為他所要求的,是順應自然,是自由自在地活。

我們只能按照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生活,超出我們認知范圍的東西,就算放在我們面前,我們也無法欣賞。

什麼意思?

《秋水》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只井底之蛙,看見路過的東海之鱉,就對人家說:

我多麼快樂呀!我在井邊玩耍、休息,踐踏淤泥不過沒過腳背,四面一看,周圍的小紅蟲、小螃蟹、小蝌蚪,沒有一個能像我這樣快樂!

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就占了一井之水,你要不要來看看我這兒的生活?

東海之鱉告訴井底之蛙,給它描述海的樣子,海無邊無際,深不可測,大禹時年年水災,海也沒有變深一點,商湯時年年旱災,海也沒有變淺一點。

井底之蛙聽了,害怕不已,茫然若失。

井底之蛙雖然目光短淺,但它怡然之樂,完全不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多麼狹窄,也不覺得自己的歡樂多麼單調,那深井里面,就是它的全部生活。

可以想象,當它聽說大海那麼寬廣,那麼精深,它一定會充滿期望,可是終其一生,也不可能到海邊,把海之樂告訴它,未嘗不是一種殘忍。

莊子講順應自然,講安時處順,講無為,他講得博大精深,描述了一個那麼美妙的境界,可是也不是誰都能達到的。

公孫龍博學多才,善于辯論,可是聽了莊子的話,困惑不解,他問魏牟:不知是我的辯才不及他高呢,還是知識不如他博?現在我都不知道從哪里開口了,請問這是什麼道理呢?

魏牟給他講了井底之蛙的故事,然后告訴他,你趕緊離開吧,不然你會將你原來學到的本事都忘掉。

誠然,突破了認知界限,人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可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突破認知界限的。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黑塞說:鳥要掙脫出殼,蛋就是全世界。

其實每個人的認知,都是一顆蛋,要想突破認知界限,就得打碎蛋殼,這個過程甚至會顛覆自己原有的生活。

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打破,也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打破這個界限的,因為打破了,并不意味著能生活得更好。

誠然,認知界限突破之后,人能看到另一個不同的世界,就能理解更多的東西。

河神見了北海,打破了自己的認知界限,知道自己原是鄙陋的,北海海神對他說:

現在你走出了你的河,看見了大海,知道自己說鄙陋的,我可以跟你講一些道理了,你覺得北海大,其實北海也渺小無比,只是天地間微不足道的一點,只是一個更大的黃河而已,比之更大的天地,北海也只是滄海一粟。

什麼是大?什麼是小?

沒有什麼是大的,沒有是小的,有比較才有大小。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沒有好壞,所有好壞都是通過比較產生的,覺得這個好那個不好,只不過是人的認知局限。世人競相追逐自己以為好的,于是就有了好的反面——不好。

人們競相追逐有用之用,卻不知道無用之用。

這就是因為他們的認知,還在「有用」的限制里。

海神告訴河神,從道的角度來看,沒有貴賤,沒有多少,都是相對的,不被傳統的成見束縛,不拘于一己私見,遵循自然本性而行即可。

河神又問:何為自然本性?

海神說:「 牛馬長有四足,就是天性;給馬戴上籠頭,給牛穿上鼻繩,就是人為。

然而在這世界,給馬戴上籠頭,讓馬拉車,人們覺得自然,因為它是馬。給牛穿上鼻繩,讓它犁地,人們也覺得自然,因為他是牛。

假如河神不曾見到北海,他也就不會理解海神的大小、多少、貴賤之辯,那樣他就只能活在他以為對的世界里,「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有時候我總覺得,去告訴井底之蛙大海,去告訴夏蟲冰塊,都是殘忍的,也是愚蠢的。

因為如井蛙、夏蟲之類,永遠都突破不了自身的局限,向它們談他們不可能知道的東西,對它們而言,就是殘忍。

所以,何必要求井蛙懂得大海呢?讓懂大海的鱉懂就得了。

但是人不一樣,讓一個人沒有希望,永遠重復眼下的生活,是殘忍的。

就像魯迅和錢玄同的對話那樣: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錢玄同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井底之蛙可以安于井底的美,那是因為它只能感受到環境,而人不行,人在環境之中,還有精神這一層面。

與夏蟲和井底之蛙不一樣,人要求精神。

當然,并不是人人都要求精神,但要求精神的人應該要走出井底,要打破認知的局限,就要有一些新的東西進入他們的生活,就像河神需要看見北海,才知道自己鄙陋。

只有走出一個真正的自我,才能做到莊子說的,順應自然,安時處順。

若你遇事煩躁,活得不快樂,不是智慧不夠,而是「心力不足」
2023/12/02
孔子四則說話之道,一生所悟,多年感懷,開悟無數人!
2023/12/02
《紅樓夢》:做人做事,務必懂這3個道理
2023/12/02
司馬懿:男人欲成大器,能力次之,悟透這九大厚黑智慧,少走彎路
2023/12/02
司馬懿:人這一生最怕擁有3種能力
2023/12/02
林徽因: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
2023/12/02
張愛玲說過: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終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
2023/12/02
楊絳:苦過才是生活,熬過才是日子
2023/12/02
一代賢后劉娥:女人的格局,決定了她的結局
2023/12/02
讀懂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你就明白了孤獨、無常、命運
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