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語錄
情感百態
創業職場
老年生活
奇聞趣事
動物社
古裝資訊
熱點新聞
俄羅斯新聞
老照片
字母圈
國畫
體育競技
生活常識
科技遊戲
旅行風光
綜合推薦
佛緣佛語
星座课堂
軍事
奇趣
装修
歌曲明星
美妝時尚
健身達人
明星
影視新聞
趣味測試
健康養生
育兒分享
養魚
大马新闻
搞笑故事
美食菜譜
萌寵樂園
历史故事
國際新聞
金庸故事
歷史趣聞
歐洲王室
娛樂明星
植物
插畫趣聞
生活小妙招
動漫影音
设计
酷車
獅城資訊
毛孩
手工DIY
搞笑貼圖
日本印象
全部
    
《認知驅動》:為什麼你懂那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2023/11/06

5年前,暢銷書作家周嶺在網上開通問答專欄。

在收到的上萬份咨詢中,被問最多的一個問題是:

「我為什麼很努力了,卻看不到半點希望?」

有人堅持讀書學習,可技能沒學到幾招,智慧也毫無長進。

有人任勞任怨地干活,可最終要麼走了彎路,要麼依舊原地打轉。

還有人每年立flag,細致到幾點睡覺,幾點跑步,幾點看書……

但往往遇到困難就放棄,堅持不了幾個月又被打回原形。

周嶺說: 我們看似很努力,也懂不少道理,卻都活成了「積極的廢人」。

究其根本,他在新書《認知驅動》中提到:

人很容易陷入一種成長陷阱,被鎖死在了低認知的牢籠里。

套著思維的枷鎖,束縛著手腳做事,一輩子也很難成為厲害的人。

人生是一場闖關游戲。

只有在底層認知的驅動下,我們才能撞破壁壘,突出重圍。

1

太多人道理懂不少

卻活成了行動上的矮子

書里有個很有意思的科學實驗。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 卡爾·韋克,把蜜蜂和蒼蠅同時裝進一個玻璃瓶里。

他把瓶子橫放,瓶底朝著窗戶,觀察蜜蜂和蒼蠅誰先飛出去。

聰明的小蜜蜂,試了幾次后,就不再動彈了,伏在瓶底觀察。

而蒼蠅們,卻傻乎乎地亂飛亂撞,才不管什麼瓶口瓶底。

誰曾想,僅僅兩分鐘后,看似蠢笨的蒼蠅,率先從瓶口逃了出去。

作者說,很多時候,我們像蜜蜂一樣,只停留在思考層面。

但能迅速抓住機會,找到出口的,往往是那些麻利的行動派。

社會學上,有個概念叫 「高認知窮人」

形容的,就是那些滿腦子都是知識,卻拖延做事的人。

他們分析起來頭頭是道,觀察問題也頗有見地,可一旦要做點什麼,往往瞻前顧后,推三阻四。

在書里,看到過好幾個這樣的案例。

有個讀書會的會長,每天分享讀書方法,可一個月下來,卻是一本書都沒讀;

一位健身教練,把運動、飲食、作息研究得很透徹,卻常年宅在家里足不出戶。

還有個美妝博主,很懂形象的重要性,但卻總懶得收拾自己,活得邋里邋遢。

他們都很苦惱,紛紛向作者請教:道理都懂,就是不愿做,怎麼辦?

而周嶺也毫不留情地說: 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想也別想,直接去做。

空想千次,不如行動一次;懂多少道理,不行動也沒用。

知道和做到之間,是一道巨大的天塹。

跨過去了,才能繼續向前,跨不過去,就永遠只能被禁錮在原地。

書里有句話說得好: 知識和智慧是兩碼事,智慧是去實踐。

通往羅馬的,不是你腦子里的一條條規劃,一次次預演,而是腳下走出的每一步路,越過的每一座山。

只有真實地經歷過,下狠心磨礪過,我們所懂得的道理,才具有了現實的意義。

2

沒有認知驅動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在書里,作者還提到一類人,堪稱「高認知窮人」的對立面。

那就是,只行動不思考,渾身只有一股蠻勁的「無知勤奮者」。

作者自己,在剛踏入寫作圈的時候,也陷入過這樣的誤區。

當年,他聽從媒體圈大佬的建議,堅持日更,每天碼字上千。

既不懂分析流量,也不鉆研技法,更不會思考自己的價值感。

大約寫了半年,爆款文章寥寥無幾,還把自己累出了頸椎病。

後來,經過反思,他才驟然明白自己進行的是一種「低效努力」。

盲目蠻干,缺乏思考,只看重數量和速度,缺乏認知作為支撐,這樣的努力,不過是自我感動,在旁人看來,并沒有多少價值。

看清這點,作者一改日更的習慣,從「經驗寫作」轉換到了「知識寫作」。

他大量閱讀,并將所思所學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寫出的文字,不僅好評如潮,也令自己受益匪淺。

書里有段話很扎心:

你每天加班、學習、鍛煉……用體力上的吃苦,來掩飾頭腦的懶惰,這樣貌似可以心安理得,但生活不會那麼好糊弄,早晚你會為你的低效、無知、盲目付出代價。

說到底,天天瞎忙的人,不過是懷揣著一種僥幸心理。

希望用相對簡單的努力,來取代直面問題的思考,用蠻干為不動腦打掩護,進而讓自己可以待在舒適區中。

豆瓣上,有個讀者在這本書的評論區里訴苦。

他自稱是個勞模,工作中兢兢業業,時常加班加點,生活中也從不偷懶,買菜做飯干家務樣樣全包,可一年到頭,升職加薪沒他的份兒,生活也沒有半點起色。

他本以為會得到網友的安慰,卻不料有人毫不客氣地問:

「你是不是那種只有苦勞沒有功勞的人?只干最簡單的事,碰上難題就繞過去,就像周嶺老師說的那種,悶頭拉車卻不會看路的人。」

被如此一問,這位讀者也只能承認,自己這些年,的確是一直在蠻干。

你看,當一個人習慣了手腳走在腦子前面,就是把自己活成了拉磨的驢。

直到耗盡精力與時間,才驟然發覺,自己一直在吃力地原地轉圈。

白巖松老師就曾感慨: 愚蠢又勤奮的人最為糟糕。

不經思考的行動,是對自己的消耗;缺乏認知驅動的生活,是對生命的浪費。

別再讓自己的辛勞,成為成長的反作用力。

開啟思考與行動的雙驅模式,才能從根上終結瞎忙的惡性循環。

3

人最高效的成長

離不開認知驅動

在書里,作者談起自己的經歷。

他從2017年兼職寫作,僅僅三年后,就出版了暢銷書《認知覺醒》,并大獲成功。

他非專業出身,也非天賦異稟,能脫穎而出,全然是因為他獲悉了一種「成事心法」——認知驅動法。

我將此法,提煉出以下三種驅動力:

1. 方法驅動,令你事半功倍。

作者認識一個頂級大廚,年紀輕輕,就實現了財富自由。

這位大廚,從入行第一天起,就不像其他人那樣,只學顛勺炒菜,而是花大量精力研制特色菜品。

而后,他以「秘方」入股,加盟連鎖酒店,享受股利分紅。

網絡時代到來,他又制作了特色菜教學視訊,在直播間銷售。

如今,哪怕什麼事都不做,他每年都有固定的幾百萬收入。

而其他同行呢,仍守著炙熱的鍋台,累死累活地賺那點薪水。

大廚說:這是我摸索出的適合自己的成功訣竅。

發現沒?講究做事方法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比如,你想寫作變現,就要運用「輸入+輸出」的方法,一邊閱讀積累,一邊多寫多練;

比如,你想美體健身,就要科學飲食搭配合理運動,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健身計劃。

書中提到: 成大事者,必須擺脫盲目的毅力支撐,采用科學的方法驅動。

否則,就會陷入蠻干傻干,徒勞無功的境地。

2. 目標驅動,令你做事有后勁。

作者在取得一點成績后,也曾一度迷茫。干什麼都沒意思,整個人非常懈怠。

這時,身為同行的李笑來給了他靈魂一問:想想你的目標是什麼?

他靜下心來想了一下,起初,是為了多賺一點錢,博一點名氣。

但自己最想要的,其實是對他人的影響力,能切實地幫到別人。

當確定了「利他」這一目標,他忽然有了干勁,開始用文字為大家解惑。

如今,他在寫作這條路上,已經堅持了10年,但仍不失熱情,后勁滿滿。

尼采說: 人需要有一個追求,寧可追求虛無,也不能無所追求。

有所追求,人生的路,就有了熠熠生輝的燈塔。

目標越清晰,做起事來就越堅定,不會因挫折而放棄,因質疑而猶豫。

只有聚焦目標做事,我們才能踏平險阻,跨越一道又一道的難關。

3. 心態驅動,令你掌控人生。

在書里,作者講了稻盛和夫先生的一個習慣。

稻盛和夫每做一件事前,都會找一個「捧場王」聊天。

這個人,不是行業大佬,也沒什麼真知灼見,只會說「你的決策,聽起來棒極了」。

眾人不解,覺得稻盛和夫這是自欺欺人,虛榮心作祟。殊不知,稻盛和夫這樣做,不過是為了調動起自己的積極心態。

每當他灰心喪氣之際,他就會不停地默念「這個決策棒極了」。

而積極的心理暗示,總會給他源源不斷的力量。

書中提到,一個好心態,可以讓人從渾渾噩噩轉而擁有強烈的向往。

就像心理學上的「安慰劑效應」,你相信未來會好,一切就會變好。

4

有人評價《認知驅動》,是一本堪稱經典的「方法論手冊」。

其中的每一個建議,都可能成為驟然升起的啟明星,照亮你迷茫的前路。

書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個 「七年即一生」的概念。

意思是,如果你從今天開始轉變,最多7年,就將收獲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選擇決定命運,認知決定選擇。

規劃路線,比努力奔跑重要,梯子搭對了墻,攀爬才有意義。

用認知做向導,我們才能一步步走出邏輯閉環,擺脫低水平努力,突破思維局限,駛向更好的未來。

10件有損「陰德」的事,盡量不要去做!
2023/12/06
有些人和事,你越是接納不了,就越能升華你的生命!
2023/12/05
剛進入職場大家都差不多,為什麼差距越來越大?
2023/12/05
遇到人生低谷時,讀讀蘇軾這6句話,激勵了無數人
2023/12/05
太上老君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看懂這句話的人有福了!
2023/12/05
稻盛和夫: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不斷地跟別人講道理
2023/12/04
「天命之人,貴人相助」:福緣深厚之人,都有這樣的特征
2023/12/04
「積善之家,必有大福」: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種善因得善果
2023/12/04
「人有惡相,不可相交」:遇到這三類人,不要妄想感化他們
2023/12/04
「天命之人,大福之相」:真正被老天眷顧的人,都有這四個特征
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