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歷史時期被稱作「春秋時代」。
著名作家張宏杰在他的《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中曾提出一個詞「源頭的中國人」。如果理一條中國歷史發展主線的話,春秋時代的國人可謂就是「源頭的中國人」。《春秋》這本書,也奠定了這一源頭與時代。
《春秋》的源流與梗概提起《春秋》,絕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人們都知道這是一本編年體史書,或許有人還說得出它是孔子的「著作」。
其實,《春秋》的誕生遠比它的成書要早。
周室定鼎天下,分封諸侯于中原各地。周人十分重視掌管文書、記錄時事,出土金文記錄有 「作冊、「內史」、「作冊尹」等職名,《周禮》記載有 「大史、小史、內史、外史、柱下史」等官職,后世統稱其為史官。我們熟知的「司馬氏」,這個姓氏最初就是世襲太史令。
史官不但記君主之言,還記國家大事,順帶著還記周邊國家里發生的大事小情。比如,某個諸侯「薨」了,某個國家「聘」了,某個卿大夫「弒」了等等。
《國語·楚語》載:「教之春秋」。《國語·晉語》載:「羊舌肸習于春秋」。可見,當時各國均以「春秋」為名作史。
但也有特例,比如晉國史書叫《乘》,楚國史書叫《梼杌》,但絕大多數諸侯國,還是把本國史稱之為《春秋》。
為什麼是《春秋》而不是《夏冬》?
以「春秋」指代歷史,是先秦時期中國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既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又符合周禮制度。
周代生產力還較為低下,需要一年的辛苦耕耘,因此便額外重視一播一收。春季代表著一年之始,多稱為 「王正月」,而 「秋,禾谷熟也」,乃是收獲季。春、秋二字連用,以代表時令,表示對國家和民人生活之重要。
那時的人們遵守周禮,恪守禮制,《禮記·王制》有云: 「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冬天和夏天,人們都在家里背詩念書,只有春秋兩季,氣候涼爽,才出來演習禮樂。
因此,這一春一秋,既是喜悅季和豐收季,也是國事繁忙季。各國史官就以「春秋」作為國史的代稱,在重要時節里,記重要的事兒。
《春秋》如何從史書通稱變成特指「魯國史書」
因為其他國家的《春秋》都已失傳,我們現在講的《春秋》,實際上就是魯國的國史《春秋》。
西周和東周早期,社會上只有貴族階層有機會受教育,這些貴族習「六藝」,才可以閱讀刻在笨重竹簡的「書」。這些「書」保存在王室、諸侯、大夫家中,很少流向民間。
魯國是周公的后裔,整個國家十分重視周禮制度,官方檔案資料保存完整。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逐漸開始向社會下層擴散。一部分史料檔案被精心整理,流入民間。整理之人,可能是歷任的魯國史官,也可能是孔子。
不管《春秋》是不是孔子編纂的,但孔子確實對它進行了整理。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幾乎完好無缺的《春秋》,確實應該感謝孔子這位重視歷史課的大教育家。反觀其他諸侯國,就沒有出現這樣的人物,刻滿本國歷史的笨重竹簡窩在官方檔案庫里,被蟲蛀或者吃灰。
秦國統一的過程中,秦人逐步將各諸侯國的官方典籍和各國《春秋》統一收藏于咸陽秦宮。
秦末戰亂,楚漢爭霸,絕大多數先秦典籍都在這場浩劫中失散焚毀。僅有魯國《春秋》,因在民間「保有量」較高,甚至還在孔府老房子的墻壁中保有一部,所以才能在夾縫中保存、逃過一劫。
《春秋》與「春秋三傳」
《春秋》以魯史檔案為原始材料,以編年體形式記述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開始,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共242年的歷史。
《春秋》以魯國歷史為主,兼記周室其他諸侯特別是晉國、鄭國、衛國等姬姓諸侯國和齊國、宋國等重要諸侯的重要事件,全書一萬八千余字。
《春秋》被整理后,流傳到了民間。據戰國時代的孟子說,孔子見東周禮崩樂壞、世風日下,決心考證歷史,編訂成籍,以讓「亂臣賊子懼」,于是對當時的魯史《春秋》詳加考訂,并作為教材供學生們學習。
經過孔子考訂的《春秋》,用詞極其嚴謹。 比如君主同樣是去世了,就有「殺、弒、誅」多個寫法,每個寫法意思各不相同,這就是「春秋筆法」,也就是「微言大義」。通過字里行間的差別,達到贊、勸、懲等目的。
《春秋》成為中國良史的發端,被奉為經典,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古代歷史、文學的創作。漢代,《春秋》被儒家列入「五經」,朝廷設有博士,專門研習講解。
但《春秋》用詞極簡,時間久了,人們有些讀不懂。為了解釋《春秋》經文,慢慢出現了《公羊傳》、《榖梁傳》、《左氏傳》分別加以解釋,被稱之為「春秋三傳」。
《公羊傳》作者相傳是公羊高,《榖梁傳》作者相傳是谷梁赤,這兩本書重在闡述《春秋》的義理,挖掘字面背后的含義。《左氏傳》作者相傳是左丘明,主要是補充一些史料。「春秋三傳」,至南宋均被被列入儒家「十三經」。
透過《春秋》看「春秋時代」
正因為《春秋》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后人就把這段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但不同的歷史學家,對「春秋時代」起始時間還有爭論。
筆者認為,自公元前770年周室東遷后,天子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對諸侯的控制,開始了「政由方伯」的新時代。到公元前453年晉國趙、魏、韓三家聯合滅亡智氏時,霸主晉國事實上已經被瓜分,事實上已經進入了戰國爭霸時代。 以前770年到前453年作為春秋時代,是合理的。
史書《春秋》的時間起止,只是「春秋時代」的主體部分,并不是全部。這樣的分期,應能更好的從巨觀上把握歷史的發展。
春秋時期,周天子實力一蹶不振,中原「群龍無首」,天下紛亂,大國爭霸,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中國人的思想開始變得多元、豐富,中國的政治生態、社會經濟、思想文化、民間社會開始日漸成熟,可以說春秋時期是中國德治傳統、禮樂文化和民族心理形成的濫觴時期,百家爭鳴由此迸發。
《春秋》一書比較系統、客觀地記述了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情況,對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以及各種制度禮儀、社會風俗、天文地理都有大量記敘,全書共記錄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國被滅,大小戰事四百八十余次,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余次,勾勒出一幅主要的春秋史圖。
細讀《春秋》,遠比《孫子兵法》《論語》等對戰爭和政治的指導更為直接,具有經世致用的實用性。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寫道: 「胡斑欲點燃柴火燒死關羽,窺見關公左手綽髯,于燈下看《春秋》。」
如果說這段故事還帶有濃墨重彩的藝術加工的話,但關羽喜愛《春秋》,學而不厭的精神則是真實的。
重信俠義、勇武善戰是春秋時中國人最倡導、欣賞的主流價值取向,在《春秋》中這樣的人屢見不鮮,備受敬重。關羽不僅讀《春秋》,更奉守春秋大義,他重結拜之情誼,執守叔嫂之禮,處變不亂、貞潔凜然的風姿更為后人敬仰。
曹操多次贊嘆關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春秋》對于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最高統治者可以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都有重要作用,那些千古流傳的名言警句,具有穿越時空的普世價值,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結語
春秋時代在制度變遷、思想啟蒙方面,對中國有一個奠定基礎的作用,《春秋》這本書忠實地記錄了這一波瀾壯闊的過程。沒有這個歷史時間段的發展,中國古代的歷史也不會那麼輝煌。
「春秋」指代歷史,自有其歷史淵源。介紹這段歷史的《春秋》和演繹這段歷史的「春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中國的形成與發展有奠定基礎的作用。明白了「春秋」,才能更好地了解我們的過去,發展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