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語錄
情感百態
老年生活
奇聞趣事
動物社
俄羅斯新聞
古裝資訊
熱點新聞
字母圈
國畫
體育競技
創業職場
老照片
綜合推薦
佛緣佛語
科技遊戲
装修
旅行風光
歌曲明星
美妝時尚
星座课堂
軍事
生活常識
奇趣
健身達人
明星
影視新聞
趣味測試
養魚
大马新闻
搞笑故事
美食菜譜
萌寵樂園
历史故事
國際新聞
金庸故事
健康養生
歐洲王室
植物
插畫趣聞
生活小妙招
動漫影音
设计
酷車
歷史趣聞
獅城資訊
育兒分享
娛樂明星
毛孩
日本印象
手工DIY
搞笑貼圖
全部
    
一部史書《春秋》,一段風華「春秋時代」
2023/11/01

中國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歷史時期被稱作「春秋時代」。

著名作家張宏杰在他的《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中曾提出一個詞「源頭的中國人」。如果理一條中國歷史發展主線的話,春秋時代的國人可謂就是「源頭的中國人」。《春秋》這本書,也奠定了這一源頭與時代。

《春秋》的源流與梗概提起《春秋》,絕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人們都知道這是一本編年體史書,或許有人還說得出它是孔子的「著作」。

其實,《春秋》的誕生遠比它的成書要早。

周室定鼎天下,分封諸侯于中原各地。周人十分重視掌管文書、記錄時事,出土金文記錄有 「作冊、「內史」、「作冊尹」等職名,《周禮》記載有 「大史、小史、內史、外史、柱下史」等官職,后世統稱其為史官。我們熟知的「司馬氏」,這個姓氏最初就是世襲太史令。

史官不但記君主之言,還記國家大事,順帶著還記周邊國家里發生的大事小情。比如,某個諸侯「薨」了,某個國家「聘」了,某個卿大夫「弒」了等等。

《國語·楚語》載:「教之春秋」。《國語·晉語》載:「羊舌肸習于春秋」。可見,當時各國均以「春秋」為名作史。

但也有特例,比如晉國史書叫《乘》,楚國史書叫《梼杌》,但絕大多數諸侯國,還是把本國史稱之為《春秋》。

為什麼是《春秋》而不是《夏冬》?

以「春秋」指代歷史,是先秦時期中國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既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又符合周禮制度。

周代生產力還較為低下,需要一年的辛苦耕耘,因此便額外重視一播一收。春季代表著一年之始,多稱為 「王正月」,而 「秋,禾谷熟也」,乃是收獲季。春、秋二字連用,以代表時令,表示對國家和民人生活之重要。

那時的人們遵守周禮,恪守禮制,《禮記·王制》有云: 「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冬天和夏天,人們都在家里背詩念書,只有春秋兩季,氣候涼爽,才出來演習禮樂。

因此,這一春一秋,既是喜悅季和豐收季,也是國事繁忙季。各國史官就以「春秋」作為國史的代稱,在重要時節里,記重要的事兒。

《春秋》如何從史書通稱變成特指「魯國史書」

因為其他國家的《春秋》都已失傳,我們現在講的《春秋》,實際上就是魯國的國史《春秋》。

西周和東周早期,社會上只有貴族階層有機會受教育,這些貴族習「六藝」,才可以閱讀刻在笨重竹簡的「書」。這些「書」保存在王室、諸侯、大夫家中,很少流向民間。

魯國是周公的后裔,整個國家十分重視周禮制度,官方檔案資料保存完整。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逐漸開始向社會下層擴散。一部分史料檔案被精心整理,流入民間。整理之人,可能是歷任的魯國史官,也可能是孔子。

不管《春秋》是不是孔子編纂的,但孔子確實對它進行了整理。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幾乎完好無缺的《春秋》,確實應該感謝孔子這位重視歷史課的大教育家。反觀其他諸侯國,就沒有出現這樣的人物,刻滿本國歷史的笨重竹簡窩在官方檔案庫里,被蟲蛀或者吃灰。

秦國統一的過程中,秦人逐步將各諸侯國的官方典籍和各國《春秋》統一收藏于咸陽秦宮。

秦末戰亂,楚漢爭霸,絕大多數先秦典籍都在這場浩劫中失散焚毀。僅有魯國《春秋》,因在民間「保有量」較高,甚至還在孔府老房子的墻壁中保有一部,所以才能在夾縫中保存、逃過一劫。

《春秋》與「春秋三傳」

《春秋》以魯史檔案為原始材料,以編年體形式記述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開始,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共242年的歷史。

《春秋》以魯國歷史為主,兼記周室其他諸侯特別是晉國、鄭國、衛國等姬姓諸侯國和齊國、宋國等重要諸侯的重要事件,全書一萬八千余字。

《春秋》被整理后,流傳到了民間。據戰國時代的孟子說,孔子見東周禮崩樂壞、世風日下,決心考證歷史,編訂成籍,以讓「亂臣賊子懼」,于是對當時的魯史《春秋》詳加考訂,并作為教材供學生們學習。

經過孔子考訂的《春秋》,用詞極其嚴謹。 比如君主同樣是去世了,就有「殺、弒、誅」多個寫法,每個寫法意思各不相同,這就是「春秋筆法」,也就是「微言大義」。通過字里行間的差別,達到贊、勸、懲等目的。

《春秋》成為中國良史的發端,被奉為經典,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古代歷史、文學的創作。漢代,《春秋》被儒家列入「五經」,朝廷設有博士,專門研習講解。

但《春秋》用詞極簡,時間久了,人們有些讀不懂。為了解釋《春秋》經文,慢慢出現了《公羊傳》、《榖梁傳》、《左氏傳》分別加以解釋,被稱之為「春秋三傳」。

《公羊傳》作者相傳是公羊高,《榖梁傳》作者相傳是谷梁赤,這兩本書重在闡述《春秋》的義理,挖掘字面背后的含義。《左氏傳》作者相傳是左丘明,主要是補充一些史料。「春秋三傳」,至南宋均被被列入儒家「十三經」。

透過《春秋》看「春秋時代」

正因為《春秋》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后人就把這段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但不同的歷史學家,對「春秋時代」起始時間還有爭論。

筆者認為,自公元前770年周室東遷后,天子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對諸侯的控制,開始了「政由方伯」的新時代。到公元前453年晉國趙、魏、韓三家聯合滅亡智氏時,霸主晉國事實上已經被瓜分,事實上已經進入了戰國爭霸時代。 以前770年到前453年作為春秋時代,是合理的。

史書《春秋》的時間起止,只是「春秋時代」的主體部分,并不是全部。這樣的分期,應能更好的從巨觀上把握歷史的發展。

春秋時期,周天子實力一蹶不振,中原「群龍無首」,天下紛亂,大國爭霸,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中國人的思想開始變得多元、豐富,中國的政治生態、社會經濟、思想文化、民間社會開始日漸成熟,可以說春秋時期是中國德治傳統、禮樂文化和民族心理形成的濫觴時期,百家爭鳴由此迸發。

《春秋》一書比較系統、客觀地記述了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情況,對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以及各種制度禮儀、社會風俗、天文地理都有大量記敘,全書共記錄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國被滅,大小戰事四百八十余次,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余次,勾勒出一幅主要的春秋史圖。

細讀《春秋》,遠比《孫子兵法》《論語》等對戰爭和政治的指導更為直接,具有經世致用的實用性。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寫道: 「胡斑欲點燃柴火燒死關羽,窺見關公左手綽髯,于燈下看《春秋》。」

如果說這段故事還帶有濃墨重彩的藝術加工的話,但關羽喜愛《春秋》,學而不厭的精神則是真實的。

重信俠義、勇武善戰是春秋時中國人最倡導、欣賞的主流價值取向,在《春秋》中這樣的人屢見不鮮,備受敬重。關羽不僅讀《春秋》,更奉守春秋大義,他重結拜之情誼,執守叔嫂之禮,處變不亂、貞潔凜然的風姿更為后人敬仰。

曹操多次贊嘆關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春秋》對于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最高統治者可以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都有重要作用,那些千古流傳的名言警句,具有穿越時空的普世價值,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結語

春秋時代在制度變遷、思想啟蒙方面,對中國有一個奠定基礎的作用,《春秋》這本書忠實地記錄了這一波瀾壯闊的過程。沒有這個歷史時間段的發展,中國古代的歷史也不會那麼輝煌。

「春秋」指代歷史,自有其歷史淵源。介紹這段歷史的《春秋》和演繹這段歷史的「春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中國的形成與發展有奠定基礎的作用。明白了「春秋」,才能更好地了解我們的過去,發展我們的未來。

為什麼領導喜歡下屬之間競爭?下屬主動參與的原因,殘酷且扎心
2023/12/02
若你遇事煩躁,活得不快樂,不是智慧不夠,而是「心力不足」
2023/12/02
孔子四則說話之道,一生所悟,多年感懷,開悟無數人!
2023/12/02
《紅樓夢》:做人做事,務必懂這3個道理
2023/12/02
司馬懿:男人欲成大器,能力次之,悟透這九大厚黑智慧,少走彎路
2023/12/02
司馬懿:人這一生最怕擁有3種能力
2023/12/02
林徽因: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
2023/12/02
張愛玲說過: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終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
2023/12/02
楊絳:苦過才是生活,熬過才是日子
2023/12/02
一代賢后劉娥:女人的格局,決定了她的結局
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