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意思是,追求榮華富貴,是人之常情,但真正優秀的人,懂得用正確的方法來獲取財富和地位。
毋庸置疑,擁有一定的金錢和地位,就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生活中總是存在著「二八定律」——20%的人掌握了這個世界上80%的財富。
所以孔子認為,一個人能不能站在金字塔尖,取決于他對自己的要求有多高,并且,孔子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很多人都記得唐朝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的這句話:「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孔子和師襄的故事。
師襄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樂官,孔子30歲的時候,曾經向師襄學琴。
師襄教了孔子一首曲子之后,孔子每天都勤奮練習,沒有一天懈怠厭倦,彈琴的手法也漸漸地從生疏到熟練。
過了十天之后,師襄聽完孔子的琴聲,對孔子說:「這首曲子你已經彈得非常不錯了,現在我教你下一首曲子。」
孔子聽完這話,恭恭敬敬地站起身來,說到:「老師,我雖然對這首曲子的曲譜很熟悉了,但還沒有真正掌握彈奏的技巧。」
于是,孔子又一如既往地練習這首曲子。
又過了很多天,師襄認為孔子彈琴的手法已經很熟練了,樂曲聲也非常悅耳動聽,便對孔子說:「你已經掌握了彈奏這首曲子的技巧,可以另外學一首曲子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