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語錄
情感百態
老年生活
奇聞趣事
動物社
俄羅斯新聞
古裝資訊
熱點新聞
字母圈
國畫
體育競技
創業職場
老照片
綜合推薦
佛緣佛語
科技遊戲
装修
旅行風光
歌曲明星
美妝時尚
星座课堂
軍事
生活常識
奇趣
健身達人
明星
影視新聞
趣味測試
養魚
大马新闻
搞笑故事
美食菜譜
萌寵樂園
历史故事
國際新聞
金庸故事
健康養生
歐洲王室
植物
插畫趣聞
生活小妙招
動漫影音
设计
酷車
歷史趣聞
獅城資訊
育兒分享
娛樂明星
毛孩
日本印象
手工DIY
搞笑貼圖
全部
    
朱自清的《背影》:小時候只想吃橘子,長大后才懂得橘子的重量
2023/11/16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這是截取自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這篇文章被選入課本之中,令人印象深刻。有人曾說,對于全中國接受過語文教育的人來說,朱自清的名字是可以和《背影》劃上等號的,而在這篇文章中,最有畫面感且最讓人記憶猶新的就是父親翻過柵欄去購買橘子了。

長大以后,重讀《背影》,對橘子有了全新的理解。

一樁風流債,導致多年父子離心

1917年,在北京大學上學的朱自清參加完祖母的葬禮后,準備從浦口出發,返回北京,他的父親朱鴻均前來送行。

《背影》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1925年對這段舊事的回憶。

雖然后世再讀這篇文章時都會被它所描寫的父愛所感動,但是在事發的當年,朱自清和父親朱鴻均卻有很大的隔閡。

而導致父子隔閡的原因竟然就是父親朱鴻均的一場納妾風波。

朱鴻均本就有一房姨太太,但在徐州任榷運局長之時又娶了一位。他本來就想就此享受齊人之福,然而他在寶應的那位妾室潘氏偶然間得知此事,就遠赴徐州大鬧一場。

深宅大院,兩房妾室爭風吃醋,這本來也就是朱家的一樁家事,最多是朱家自己雞飛狗跳,外人無從插手,但潘氏不知輕重,竟然鬧到了朱鴻均工作的地方。

此事影響非常不好,朱鴻均榷運局長一職就此丟失了,他也就沒有了經濟來源。原本還算過得不錯的家就此一落千丈。

朱鴻均是家中長子,本來寄托了全家的希望,驟然在此時失去職位,他的母親不能承受打擊,不久后就去世了。

要去北京上學的朱自清不得不回到家鄉參加祖母的葬禮。

但他這一次,不僅僅要面對生離死別,更要面對家境不再優渥的事實。

生活驟然發生變化,他心里對造成這一系列事件的父親十分怨恨,都是父親的一樁風流債,直接或間接鬧得家破人亡。

在處理完祖母的喪事后,朱自清要回到北京上學,他的父親也要出門去重新找營生,兩人就結伴而行,到了浦口再分道揚鑣。

朱自清對父親是有情緒的。

在《背影》中的買橘子事件之前,一直都對他有著強烈的不滿。這種不滿可以從朱自清多次認為父親「不聰明」看出來。

文章開篇就講到,父親在南京再三拜托茶房照顧「我」,又擔心茶房不用心,決定親自照顧我。

對于父親這種舉動,「我」心中并沒有太感動,反而暗自想:「我那年已經二十歲了,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父親執意要親自照顧「我」的舉動是多此一舉的。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要自己插嘴不可。」

父親在那里苦口婆心地拜托茶房照顧「我」,而「我」卻暗自超嘲笑父親多此一舉,完全沒有看出茶房的眼睛里只有錢,根本不會在意他的囑托。

當時的情景下,「我」還處在對父親的怨懟中,對父親的態度也不是很好。

他在「我」的眼里,也不過就是一個,剛剛闖過大禍,不聰明的人罷了。

這一路上的腹誹,就是對父親不滿的真實寫照。

而與父親的離心,并不只是在浦口的這一次。

此后的幾年,朱自清與父親的關系都不能算得上是和諧。

為了補貼家用,朱自清加快了學業完成的進度,早早畢業,回到家鄉的省立第八中學教書。

他原本以為,自己可以通過勞動獲得報酬,進而養活妻兒,但等他去領薪水的時候,卻被告知,他的薪水早就被他的父親給領走了。

按理來說,就算是父親,也不能隨意支取兒子的薪水,但朱鴻均借著自己和校長的私交,背著兒子拿走了他的薪酬。

勞動所得就這麼打了水漂,朱自清自然火冒三丈,立馬去找到父親質問,為什麼要擅自做主。

朱鴻均受的是舊式教育,滿腦子父權思想,在他看來,父為子綱,兒子的錢就是自己的錢,他花兒子的錢是天經地義的,朱自清以討債一般的方法上門質問,就是在對他的挑釁。

朱鴻均父子的矛盾就此激化。

不止如此,他們還因為別的事失和。

朱自清的妻子為朱鴻均所不喜,在朱家并沒有過上幾天好日子,朱自清不忍心嬌妻受苦,又恰好在此時與父親失和,索性就將妻子從大家族接出來,自立門戶。

都說,父子之間沒有隔夜的仇,原本就算是有再大的誤會,他們也能解開,但是,朱鴻均的小妾卻從中作梗,這兩父子的誤會就一直在那里。

他們見面的時候,也就很少了。

1922年,朱自清攜妻兒一同回到揚州,希望能與父親緩和矛盾,但到了家中,朱鴻均處處甩臉色,讓朱自清夫婦下不來台。

到後來,朱鴻均竟然對朱自清閉門不見,兩父子就此斷了往來。幾年也沒有來往了。

與父親鬧翻后,再次想起那袋橘子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

1925年,朱自清在收到父親的信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跟父親竟然交惡至此,兩年都沒有見過面。

家宴上的冷遇,緊閉的朱家大門都將朱自清向父親求和的門給堵上了。

但血濃于水的親情并不能就此被斬斷,父子倆都在嘗試尋求和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朱家父子的和解之路就這樣開始了。

剛開始,雙方都在小心翼翼地試探。

隨著時間的推移,朱鴻均也就漸漸放下了對兒子的憤怒。

但這位接受舊式教育的封建大家長又十分好面子,拉不下臉來主動向兒子示好。他知道自己前幾次已經將求和的兒子拒之門外,因此不太可能指望兒子來求和。于是,朱母就變成了他們父子關系的潤滑劑。

她在兩父子不相見的情況下來到朱自清家中,幫忙料理家務。

根據朱鴻均依然信奉「夫為妻綱」的性格,如果不是他的默許,朱母絕對不會獲得朱鴻均的同意,來到兒子身邊。

隨著朱母前去,朱鴻均開始逐漸直白地釋放自己的求和心態。

于是,一封家書就這樣被遞到了朱自清手上,也就是這封信,讓朱自清徹底破防。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著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兩年未見,父親竟然說自己將不久于人世。

生離死別的可能一下子就消散了父子之間兩年的怨恨。

對父親納妾風波而致家破人亡和冒領工資的怨懟在此刻煙消云散,朱自清此刻的感情也全部都轉變為對父親的感激和懷念了。

他靜下心來,能想到的,都是父親的好,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一次送他離開去買橘子時父親的背影。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父親就是因為要買這幾個橘子,才留下了讓朱自清難以忘懷的背影。

當時賣橘子距離我們有一段距離,需要翻過一段鐵軌。

而父親身材臃腫,行動并不方便。他「蹣跚地走到鐵軌邊」再艱難的,手腳并用地要爬上月台,買到橘子后,再重復一遍剛才的步驟才能回來。

為了幾個并非是生活用品的橘子,父親不辭辛苦從鐵軌中穿過兩次。除了對兒子有深沉的愛意外再找不出其他的理由了。

朱自清想到這一幕,不自覺酸了鼻子。

那時的他還沉浸在剛剛家道中落的痛苦中,對造成這樣后果的父親充滿了怨恨。

一路上他還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給父親眼色。

但受他一路冷待的父親卻對他精心照顧。甚至還要為了幾個橘子艱難地從鐵軌中間穿過。

想到這里,朱自清充滿了愧疚與悔恨。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朱鴻均的確不能算得上是一個好人。

他為老不尊,一把年紀還要納妾,納妾就算了,還不能好好治家,以至于丟失官職,氣得自己的母親一病不起,最終撒手人寰。

他思想迂腐落后,還當自己是封建大家長,擅自做主,冒領兒子的工資,最后還受妾室的挑撥與兒子交惡。

如果有管這些事的法庭,是不是能將朱鴻均扭送公堂,讓他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呢?

但世上并沒有這樣的公堂,在朱自清看來,他縱然有再多不是,也都還是自己的父親,他還是對父親有還不盡的恩情。

從小的時候開始,朱自清就受到了父親的悉心培養,最終順利進入頂尖學府學習。

他還十分關心他的生活,光是在《背影》中能被記錄的細節就有很多。

比如,仔細叮囑茶房照顧我(朱自清),不放心我一個人趕路,執意送我到火車站……

一篇不到兩千字的文章就能記錄下這麼多的感人細節,在平常的相處中只會更多。

不過,父親的這種付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會被看見,它們就像空氣一樣,被人當成了理所當然,甚至在某些時候,還會責怪父親,對自己付出的不合時宜。

畢竟父愛一直都是沉默無言的。

而一般人需要成長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1917年的朱自清年紀尚小,除了被背影感動外,對父親其他的付出都是視而不見的,還會覺得父親的這些付出沒有必要。

但1925年,朱自清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已經成為了一個父親了,每天被幼子的吵鬧搞得頭痛不已。

都說人只有當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做父母的辛苦。

當心境變化之后,很多年前的那些被忽視掉的細節就都被重新調動了起來。

執意要送兒子的情誼,叮囑茶房照顧兒子的苦心以及為兒子在座位上鋪上紫毛大衣,還有艱難地,穿過鐵軌,就為了一袋不是特別重要的橘子……

在這一刻,那袋橘子就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它雖輕、雖酸,但父愛很沉重,很甜。

然而這些在當年的朱自清看來或者說在任何渴望出去闖蕩的孩子們看來,都是不必要的。

孩子可以獨自上京,父親的陪伴是不必要的;孩子也可以坐堅硬的地方,父親鋪的那件大衣是不必要的;孩子更可以自己買東西吃,那袋橘子也是不必要的……

但父親依然會堅持做這些「不必要」,因為父親為兒子做這些是刻在血和骨頭里的。

父親做了這些,也沒有說什麼「邀功」的話,所以急著走的兒子不太理解父親的舉動,只覺得他不太聰明。

多年后當朱自清自己做了父親才知道,那些「不必要」承載的是父愛。

為人子的時候不能理解,為人父后就全部明白了。

當年那些被忽視甚至是被討厭的細節在「我」也做了父親后,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與父親的兩年未見,讓這些情誼更加來得深刻。

1917年的朱自清,還嫌棄父親不夠聰明,到了1925年,他反而開始反思了自己「那時是太過聰明了」。

後來,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被發表后,立刻就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朱鴻均也在讀到這篇文章后潸然淚下。

父子之間的關系也因這篇文章而有所緩和。

很多年后,不明事情原委的我們在課本上讀到了這篇文章,第一次知道了有「蹣跚」這個詞語,也為文中父親艱難攀爬的身影印象深刻。

那時的我們,還以為作者記錄的是一對感情深厚,毫無裂痕的父母,絲毫不知道其中的原由。

但在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很多人開始質疑《背影》中的溫情,覺得它并不是完美的。

但生活中并不存在完美,殘缺或許才是生活的真諦。

畢竟有些東西是在失去后才能明白的,也有些東西是被傷害后才能弄懂的。

而我們之所以要讀這篇文章,并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去理解其中對父愛的描述,然后在生活中,珍惜父愛存在的時刻,不要因為「過于聰明」,而讓父親再次蹣跚著爬上月台,去買一些「不必要」的橘子,只留下背影的遺憾。

為什麼領導喜歡下屬之間競爭?下屬主動參與的原因,殘酷且扎心
2023/12/02
若你遇事煩躁,活得不快樂,不是智慧不夠,而是「心力不足」
2023/12/02
孔子四則說話之道,一生所悟,多年感懷,開悟無數人!
2023/12/02
《紅樓夢》:做人做事,務必懂這3個道理
2023/12/02
司馬懿:男人欲成大器,能力次之,悟透這九大厚黑智慧,少走彎路
2023/12/02
司馬懿:人這一生最怕擁有3種能力
2023/12/02
林徽因: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
2023/12/02
張愛玲說過: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終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
2023/12/02
楊絳:苦過才是生活,熬過才是日子
2023/12/02
一代賢后劉娥:女人的格局,決定了她的結局
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