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有一句話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意思是說,無是一個稱號,它代表的是天地的開始。有也是一個稱號,它代表的是萬物之母。
那有和無是什麼關系呢?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可見, 有不是最本源的東西,無才是。因為最后所有的東西都是歸于無的。
換句話說,有,只是看得見的部分當中的一小塊,非常短暫,最后所有的東西都歸于無。而且更重要的是,「無」隨時可以變有,但是有最后還是變無。
千百年來,受此思想的影響,我們中國人很喜歡講「沒有」,因為講了沒有,要變成有很容易;而講了有,要變成沒有很難。
這就是無跟有的大智慧。
領悟這種智慧,你的思維方法就會有所轉變,就能在平常處理事情時做到游刃有余,成為一個高情商處世的人。
具體如何做呢?下面這3點,供你參考。
1.站在沒有的立場來有
站在沒有的立場來有,才不至于闖禍,至少不麻煩。
中國人往往是這樣,遇到問題,總是習慣性地先說沒有,不會先說有。
別人問你有意見嗎,如果你先說有,他就知道你是不懷好意的,是專門來找茬兒的,要不然他沒有說完你就有意見了,你等不及嗎?這是我們跟西方人不太一樣的地方。
西方人如果有意見,卻說沒有,那就是鬼鬼祟祟,別人會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不正直。中國人相反,再怎麼有,也要先說沒有。
「你身上有沒有帶錢?」多半人會回答「有,不是很多」。「那有多少?」「五百。」「借我三百。」你想拒絕都拒絕不了。
那應該怎麼應對?「你身上有沒有帶錢?」「早上出來太匆忙,一毛錢也沒有帶。」
先保護自己,再看對方到底要干什麼。這是不是騙人?這種事情是問的人錯,不是回答的人騙人。我們常常是倒果為因,害死自己。
他要跟你借錢,應該先說:「我媽媽要我買東西回去,可是我忘記帶錢了,又不能說。我總共只需要三百多,如果方便的話,你能不能借給我,我明天就給你。」這樣借,大家會爭先恐后地借給他。
我們就是在痛苦當中,才學習到先說沒有,因為沒有要變有很快。
我覺得你說的合情合理,伸手摸摸口袋:「剛剛沒有摸到,現在一摸,原來這個口袋里有錢。」問題就圓滿解決了。
這里面的道理大家可以慢慢去體會。
2.站在不要的立場來要
站在不要的立場來要,才不會亂要,才不會要到去坐牢。
比如當別人送東西的時候,很多人總是經不住誘惑,開口就要了。但是往往要了就會坐牢,要了甩也甩不掉。
可你如果先說不要,就有時間來思慮到底該不該要,這樣就不容易因為亂要而犯錯。
外國人很簡單,你送外國人東西,他會當面拆開,中國人會覺得當面拆開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嫌東西太少了,所有很不方便當著對方面拆開。
「這個紅包里只有三百塊錢而已,你也敢送?」我們很少這樣子的。我們說「不要、不要」是趕快想我該不該要,要了的后遺癥是什麼,我們是這樣想的。
中國人隨時隨地都在動腦筋,這是好習慣。但是要有時間才能動腦筋,所以我們先說不要,然后才有時間想。
想到最后如果想要,就跑出去跟他講:「你剛才那個東西不是要送給我的嗎?我剛才說不要,現在想想還是要吧,還來得及嗎?」
大家好好去想一下,無跟有是妙用無窮的。
3.站在不知的立場來知
站在不知的立場來知,才不至于無知,叫人笑話。
現在一切都在變,所以你說你知道,也許知道前天的事情,也許知道昨天的事情,人家就笑你很外行。所以中國人先說我不知道,然后聽聽看。
孔子也是這樣,「子入太廟,每事問」。
孔子是禮的專家,他到太廟,他是專家才對,但是他每樣都要問。因為有的禮已經改變了,你不問,還是繼續用老的東西,人家一看就會覺得這個人太脫節了,老了,沒有用了。你問了才知道,原來還是這樣,就放心了。
所以,不見得是不懂才問,為了證明它沒有變,你也可以問。
「明天那個會你要參加嗎?」這是大家最常碰到的問題。你不可以說要,也不可以說不要。
如果說你是一個很重要的人,人家問你明天的會要不要參加,你說要,那就有人不希望你去,可以制造某些麻煩,讓你無法參加。誰叫你表明態度的?
高明的人會怎麼回答?很簡單:「明天什麼會,我都不知道啊。」
中國人不是虛偽,不是奸詐,只是在傳達一個信息:
你想知道我要不要,不要在公開場合問我,在這種場合我不方便說,你私底下問我,我會講得很清楚。
我們不在乎你說真話還是假話,我們只勸你一輩子要說妥當的話。
同樣一句話,講妥當一點兒,講漂亮一點兒,其實是為了顧全大局,而不是騙來騙去。
無是分母,有不過是分子。從數學的角度來看,站在無的立場來有,隨時可以控制得很穩當。
有人說,這不是圓滑嗎?不是陰險嗎?當然不是。一個人正當保護自己不叫圓滑,害別人才叫圓滑。
我們先說沒有,再說有,既保護自己,又尊重別人,正是圓通處事的體現。
雖說吃虧就是賺便宜,但是最起碼不要讓自己老吃虧吧。因為吃虧到最后會對所有的東西都失去信心。太相信別人,最后會對信用失去信心,那自己損失最大。
總而言之, 我們之所以很謹慎,之所以先說沒有,之所以明哲保身,目的就是讓自己有生之年始終對倫理道德有信心,始終對天理良心有信心。
朝這個方向去想,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