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紛爭原本可以避免,但遇到爛人時,我們總忍不住理論一番。
結果,沒改變別人,還把自己搭了進去:
碰見不講理的人,忍不住在公共場合與其爭執,耽誤了事,丟了體面;
為一點不同的意見,與同事爭得面紅耳赤,不管誰對誰錯,都讓領導失望至極。
爛人和爛事就像一個泥坑,你往里踩得越深,就陷得越深。
看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很受啟發。
一個獨木橋上面,一只紅羊和一只黑羊相遇,硬碰硬的話,很可能同時墜崖。
那麼到底是誰讓呢?
如果兩只羊的情況一樣,任何人都很難作出選擇。
但把這兩只羊的信息稍微一改,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假設黑羊得了絕癥,活不過一個星期,而紅羊中了大獎,好日子還在后頭,那肯定是紅羊讓路,因為它更幸福。
也就是說,如果同時墜入深淵,紅羊「更虧」,損失更大。
于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理論誕生了——幸福讓,誰幸福誰讓路。
就像林肯說的:
與其跟一只狗爭路走,不如讓它先走一步。因為打敗一只狗并不光榮,但被狗咬到一口卻很倒霉。
遇事不糾結,遇人不糾纏,是自我保護,也是自我成全。
不與憤怒的人硬碰硬,展現的不是膽怯,而是一個人不被情緒裹挾的定力。
哲學家薩特,寫過一個名為《禁閉》的劇本。
說是三個被囚禁起來的人,等著下地獄。等待過程中,他們開始互相評價,指責詆毀。
漸漸地,三人都因別人的評價產生自我懷疑,痛苦不堪。
飽受精神上的折磨后,他們忽然意識到:不用下地獄了,自己已經身在地獄。
這就是薩特著名的「他人即地獄」理論。
這世上,真正擊垮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太敏感的自己。
為了別人一句表揚而委曲求全,害怕別人生氣而甘愿吃虧;
見同事眉開眼笑,你如釋重負;見家人眉頭緊鎖,就自我檢討;
活得緊張兮兮,生怕別人說自己一點不好。
久而久之,精神上的重壓像西西弗斯的石頭,總能在一瞬間讓我們前功盡棄。
朋友初入職場之時,父母反復叮囑他要搞好同事關系,別惹得領導不高興。
他謹記在心,實習時處處陪小心,替領導拿個快遞,幫張姐做個報表,主動留下來加班。
上班時,別人一說話他就緊張,下班后,最怕漏接單位電話。
可結果是,雜活越干越多,工作毫無亮點。
領導不待見,同事不珍惜,最后連他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半年后,他看明白了:一個人不可能取悅所有人。
朋友開始改變,不再到處亂竄巴結人,而是培養自己,把本職工作做好。
起初,的確得罪了不少人,但大家見他態度堅決,反而客氣了不少。
很贊同《被討厭的勇氣》中的一句話:
活在害怕關系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每一次討好都在殺死自我。
費力討好的關系,不能長久;小心維系的感情,一碰就碎。
眾口難調,不如不調,生活本就不易,又何必看別人臉色。ADVERTISEMENT
走在自己的心路上,遠好過活在別人的目光里。
Facebook曾對69萬名用戶,分別持續推送積極內容與沮喪內容。
隨后,他們跟蹤用戶的反映,發現大部分受試者都會被「情緒傳染」。
被推送了快樂內容的用戶,發布的圖文也帶有積極的情緒;而接收到沮喪內容的用戶,則呈現出明顯的消極悲觀。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屏蔽外界的情緒,專注走好自己的路。
作家李尚龍,在書里分享過一段經歷。
當年來北京打拼,他和很多北漂一樣迷茫無助。
事業上一連幾年沒有突破,周圍全是落魄的「失意者」,苦悶像流感一樣肆虐。
但朋友中有個人卻與眾不同,他出身農村,起點比大伙都低,卻每天樂呵呵。
這位朋友從不唉聲嘆氣,他攢錢給自己買了部相機,沒事就走街串巷拍街景。
幾年后,有人放棄北漂回了老家,有人仍在抱怨中茍延殘喘。
而這位朋友卻憑借一副攝影作品獲得30萬獎金,之后開始創業。
起初,李尚龍覺得是他運氣好,後來他想明白了:
是這位朋友的樂觀、通透還有清醒幫他實現了逆襲。
很喜歡馮侖的一句話: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我們要如同向日葵,跟著太陽走,沐浴陽光綻放花蕊,而不是對著陰晴不定的月亮傷春悲秋。
人活一世,各有各的緣法,悲歡不相通,苦樂不相融。
日子是你自己的,與旁人無關。
生活的意義,不是為別人的情緒找出口,而是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說到底,我們是為自己而活,也要為自己負責。
愿你不為外界所累,活的獨立、自由、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