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果的筆下,巴黎不僅是一座城市,還是自由和人性的象征。
著名作家雨果有嚴重的拖延癥,出版社邀約他圍繞巴黎圣母院寫一本書。
而到截稿時間,經常出去社交的他居然一個字都沒寫。
有才華的人就是任性,出版社不得不做出讓步,再給雨果6個月時間。
為了克服拖延癥,雨果想了兩個辦法。
一個辦法是把自己脫光,讓管家把自己的衣服藏起來;
另一個辦法是讓管家把自己的頭髮和胡子各剃掉一半,這樣自己就沒有理由出去社交了。
果真如此,他踏踏實實在家寫稿,終于寫出了鴻篇巨制《巴黎圣母院》。
這部小說刻畫了一女三男的情感糾紛,寫盡了男歡女愛,影響深遠,甚至被多次改編成電影、話劇等。
面對愛情時,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困惑。
有人為愛成魔,有人為愛盲目,有人在愛里丟失了自我。
但在愛情里,沒有誰有義務拯救你,別奢求把一個人永遠留在自己身邊。
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不困于情。
把愛情當救贖,注定會失敗書中的克洛德擁有接近完美的人格。
他對自己要求嚴苛,勤學苦讀,年僅36歲就當上了副主教,人人都稱贊他。
他恪守清規戒律,壓制自己的欲望;釋放善良,收養丑陋無比的畸形棄嬰卡西莫多。
他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不允許自己享受,壓抑自己的天性,卻不知道自己的人性早已扭曲。
享盡名譽后,他又覺得空虛,失去了精神寄托。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