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果的筆下,巴黎不僅是一座城市,還是自由和人性的象征。
著名作家雨果有嚴重的拖延癥,出版社邀約他圍繞巴黎圣母院寫一本書。
而到截稿時間,經常出去社交的他居然一個字都沒寫。
有才華的人就是任性,出版社不得不做出讓步,再給雨果6個月時間。
為了克服拖延癥,雨果想了兩個辦法。
一個辦法是把自己脫光,讓管家把自己的衣服藏起來;
另一個辦法是讓管家把自己的頭髮和胡子各剃掉一半,這樣自己就沒有理由出去社交了。
果真如此,他踏踏實實在家寫稿,終于寫出了鴻篇巨制《巴黎圣母院》。
這部小說刻畫了一女三男的情感糾紛,寫盡了男歡女愛,影響深遠,甚至被多次改編成電影、話劇等。
面對愛情時,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困惑。
有人為愛成魔,有人為愛盲目,有人在愛里丟失了自我。
但在愛情里,沒有誰有義務拯救你,別奢求把一個人永遠留在自己身邊。
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不困于情。
把愛情當救贖,注定會失敗書中的克洛德擁有接近完美的人格。
他對自己要求嚴苛,勤學苦讀,年僅36歲就當上了副主教,人人都稱贊他。
他恪守清規戒律,壓制自己的欲望;釋放善良,收養丑陋無比的畸形棄嬰卡西莫多。
他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不允許自己享受,壓抑自己的天性,卻不知道自己的人性早已扭曲。
享盡名譽后,他又覺得空虛,失去了精神寄托。
這時候,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出現了。
她靚麗的臉龐、動人的舞姿點燃了克洛德的愛欲,讓他的情緒有了宣泄的出口。
克洛德的外在條件很優秀,內心卻無比空虛。
他試圖在埃斯梅拉達身上找到幸福的感覺,把愛情當作人生的救贖。
而當埃斯梅拉達拒絕他的愛意時,他徹底失控了。
為了滿足自己的荷爾蒙,他變成變態的跟蹤狂,尾隨埃斯梅拉達,剛好撞見埃斯梅拉達和弗比斯約會。
怒火攻心下,他掏出刀刺傷了弗比斯,卻把一切罪行都嫁禍給埃斯梅拉達。
埃斯梅拉達被逮捕,在酷刑的折磨下屈打成招。
後來,克洛德又把姑娘救了出來。
他利用職權,試圖逼迫姑娘就范,要麼選擇他的床褥,要麼選擇墳墓。
當埃斯梅拉達再次拒絕時,克洛德把自己變壞的原因,全部歸咎到她身上。
克洛德這樣說道:
「就是這個使我變得兇狠,你看,就是這個使我變得可怕的!你看都不看我一眼!
你是多麼崇高、善良、慈悲、可愛。哎,你單單對我一個人這樣冷漠無情。
啊,怎樣的命運呀!」
這位副主教的言下之意就是:我很可憐,你這麼善良,應該憐惜我、救贖我。
但這不僅沒有贏得姑娘的芳心,反而讓她極為厭惡!
克洛德不去找內因,而把自己心理扭曲的原因歸咎在姑娘不肯接受自己的愛意上,歸咎在姑娘對自己的不公上。
何其荒謬!把愛情當救贖的人,注定會滿盤皆輸。
副主教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身上,指望通過愛情來救贖自己,得不到就毀掉對方,把自己的痛苦轉移到別人身上。
殊不知自己掉入了情感的漩渦,最后不僅沒有得到愛情,反而被人厭惡,最后被憤怒的養子親手推下了樓。
沒有誰有義務為你的幸福買單,與其等待救贖,不如學會自渡;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