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語錄
情感百態
老年生活
奇聞趣事
動物社
熱點新聞
俄羅斯新聞
古裝資訊
老照片
字母圈
國畫
體育競技
創業職場
科技遊戲
綜合推薦
佛緣佛語
生活常識
奇趣
装修
旅行風光
歌曲明星
美妝時尚
星座课堂
軍事
明星
影視新聞
趣味測試
養魚
大马新闻
健身達人
美食菜譜
萌寵樂園
历史故事
國際新聞
金庸故事
健康養生
歐洲王室
植物
搞笑故事
设计
酷車
歷史趣聞
獅城資訊
育兒分享
娛樂明星
插畫趣聞
生活小妙招
動漫影音
搞笑貼圖
毛孩
日本印象
手工DIY
全部
    
《局外人》:人最大的惡意,是以自己偏見度人
2023/11/11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

小說《局外人》開篇的第一句話,就奠定了它沉郁悲哀的底色。

這部出版于1942年的作品,讓作者加繆一舉成為法國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它以一場母親的葬禮,引出一個荒誕不經的結局——那個沒有在葬禮上痛哭的兒子,被推定為人民公敵。

在被孤立、懷疑和唾罵中,一條清清白白的生命,就這樣被埋葬在整個社會的偏見里。

身處偏見之中,我們似乎無處可逃,就連加繆自己都說:

如果覺得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成為這個社會「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偏見,能夠成為一把殺人的刀,輕而易舉毀掉一個人。

1主人公默爾索,三十多歲,是一家公司普普通通的小職員。

一天,他收到了養老院的一封電報,上面簡單寫著幾個大字:「令堂去世,明日葬禮,特致慰唁。」

接到電報后,他向老闆請了兩天假,立馬趕往養老院參加母親的葬禮。

到了靈堂,來吊唁的人無不嚎啕大哭,默爾索木訥地站在那里看著大家,他一言不發,臉上寫滿了疲憊,可卻沒有掉下一滴眼淚。

院長反復向她聊起母親生前小事,他卻像是沒聽見一樣,只在心里計算著葬禮還剩哪些手續。

有人把他推到棺材前,問他要不要最后再看一眼母親?

他攔住了那人將要開棺的手,默默搖了搖頭。

沒有痛哭,沒有悲泣,默爾索就像個「局外人」一般無動于衷,仿佛躺在棺木里的母親對他而言,只是一個陌生人。

其實早在他送母親去養老院時,街坊四鄰就在背后對他的「大逆不道」指指點點,如今這場葬禮似乎更印證了人們對他「不孝又冷血」的猜測:

誰會對親媽的死麻木不仁呢?

後來,默爾索無意卷入了一場槍殺案,被指控蓄意殺人。

他被捕后,很多人,包括他自己的律師,都對他心存疑惑。

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細究案情,而是聯想到他在媽媽葬禮上的表現,生出無端的揣測。

甚至連自詡為「正義化身」的檢察官,也先入為主地默認他無惡不作。

法庭上,檢察官揪住默爾索「愛不愛媽媽」這一命題,千方百計把殺人和默爾索在葬禮上的冷漠表現聯系在一起,細數他的「罪狀」:

媽媽死了,他連淚都不流;

媽媽的葬禮,他竟然喝了牛奶咖啡,還有空抽煙睡覺;

媽媽葬禮的第二天,他居然有心情和女人約會;

……

這場審判的結論竟是,一個在母親葬禮上若無其事的人,無疑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理所當然能策劃一場殺人。

默爾索的朋友萊蒙試圖為他作證,也被檢察官打上「皮條客」的標簽,檢察官對兩人極盡嘲諷,說他們是同謀,罵他們都是「道德上的魔鬼」。

沒人再相信默爾索,他就這樣稀里糊涂被判了死刑。

偏見讓人獨斷,更令人偏激,它就像一把無形的刀,雖不見血,卻能置人于死地。

美國記者李普曼說: 「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先看到,然后定義。而是先定義,然后看到。」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是下意識地給外人扣上各種標簽,然后不自覺地揣度他人生活,妄議他人是非,抨擊他人行為。

束縛在自己的視角里,人們逐漸失去理智和判斷,寧可孤立和妖魔化與自己不同的人,也不愿接受他們的思想與行為。

這暴露了自己的無知與狹隘,也是對他人最大的惡意。

2李銀河認為,人們心中的偏見是「一種無端的揣測,一種選擇性的接受。在有色眼鏡下,缺乏客觀公正,以偏概全,先入為主,一切都失真了。」

與大眾情感格格不入的默爾索,最終就這樣被推向刑場。

然而,案件的真相是什麼?

時間倒回至槍殺案發生那一天。

事情的起因,本與默爾索無關。

他和萊蒙以及另一個朋友在海濱玩,不巧迎面遇上了萊蒙的仇家——兩個阿拉伯人。

雙方打了一架。

萊蒙身上挨了一刀,回去后越想越氣,于是提上槍,要去干掉那兩人。

默爾索怕激化矛盾,緊緊跟在萊蒙身后,盡力勸說他不要沖動。

見萊蒙稍有松動,默爾索便順手繳了萊蒙的槍,放在自己身上。

一場流血的沖突被默爾索制止,萊蒙敗興而歸,可默爾索卻沒那麼好運。

沒過多久,他獨自在沙灘上散步的時候,又遇到了剛剛打架的阿拉伯人。

對方一看見他,立馬就沖他抽出刀子砍來。

在極度混亂和緊張的情況下,默爾索大腦一片空白,出于本能,他不得不掏出槍,沖那人扣動了扳機。

原來,人們認定的齷齪卑劣的殺人事件,只是一場正當防衛。

至于被檢察官反復提及的,默爾索在葬禮上的冷漠表現,更是無稽之談。

大家只看到默爾索對母親的死仿佛事不關己的模樣,卻沒有人知道,得知母親去世,他第一時間請假跑向車站,只為盡快趕往養老院。

下了車,他顧不上喘口氣,又一刻不停地走了2公里,哪怕體力透支,也不愿在路上耽擱一秒。

在養老院,他避開哭天搶地的靈堂,獨自站在母親生前最愛散步的田野,默默感受母親的心情,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寄托對母親的哀思。

他當時不哭,只是本能地覺得:人終歸有一死,對孤獨的母親來說,與其在養老院茍延殘喘,數著日子等待死亡,體面離開未必不是一場解脫,甚至是另一種重新開始。

很多時候,深藏內心的痛苦,并不比輕易流出的眼淚廉價。

耳聽況且為虛,戴上有色眼鏡,眼見更不一定為實。

叔本華曾寫道:「阻礙人們發現真理的障礙,并非是事物的虛幻假象,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們此前積累的偏見。」

大多數人總是堅信自己能夠做到忠于原則,堅持立場。

實際上,我們常常會以己度人,也避免不了隨波逐流,情緒被煽動時,甚至僅僅憑借表面現象,就輕易地詆毀、中傷另一個人。

久而久之,表象背后的真相,不再被我們深究;人與人之間的善意,也漸漸被我們遺忘。

智者和愚者最大的區別在于,智者相信看不見的,而愚者永遠只相信看得見的。

3一生不被理解的梵高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但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在世人眼中,事事置之度外,冷眼旁觀的默爾索就像是一個我行我素的厭世青年。

其實他并非天生如此。

上大學時,他也和許多人一樣有著不少雄心壯志,只是後來遭遇變故,不得不輟學,讓他對生活有了不解和厭倦。

人們對默爾索日常的偏見,也在無形中加深了他對社會的失望。

然而即便這樣,默爾索依舊是一個愿意放下偏見,與人為善的人。

小說中的萊蒙是個游手好閑的倉庫管理員,總與女人糾纏不清,傳出了許多流言蜚語。

人人覺得他名聲不好避之不及,唯有默爾索愿意與之相交。

默爾索看得明白,萊蒙雖為人有些暴躁,私生活也不算光彩,但對自己卻一向熱情友好。

當其他人因默爾索對母親的行為議論紛紛時,萊蒙使勁握住他的手,無需他解釋什麼,對他說:「男人與男人,感同身受,心意相通。」

還有默爾索那個與老狗相依為命的老鄰居。

人們常常看見他對老狗打罵,所以在狗走丟后,沒有什麼人同情他。

只有默爾索愿意幫老鄰居出主意,花時間安慰他。

默爾索知道,老鄰居其實對狗非常細心,每天都在擔心狗的衰老,老狗得了皮膚病,他早晚兩次為它上藥,從未間斷。

狗走失后的夜,老鄰居獨自一人在家,泣不成聲。

別人用偏見篩選交往的人,默爾索卻從不因為外人說什麼就改變自己。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己的本心,相信自己的判斷,堅持心中的良善。

羅曼·羅蘭曾說:「倘使活著不是為了糾正我們的錯誤,克服我們的偏見,擴大我們的思想與心胸,那麼活著又有什麼用?」

放下偏見,拆掉心里那堵墻,才能透過表面看本質,去感受世間真正的美好。

就像我們議論的那個紋著花臂的大漢,兇神惡煞不像好人,其實人家只是個紋身師;

我們妄言那個化著濃妝的女孩不務正業,她可能只是剛結束舞台表演;

我們以為那個看上去手無縛雞之力的男孩,剛剛救人的時候沖在最前面。

與我們性格、三觀、審美、為人處世不同的人太多太多……

每個人都有選擇如何生活的權利,只要他們沒有妨礙和傷害別人,哪怕不被認同,也理應得到尊重。

不隨意責怪,不輕易評判。

4時至今日,距離加繆創作《局外人》已經過去近80年,我們仍或多或少都有像默爾索一樣的時刻,平白無故遭遇偏見,不知不覺百口莫辯。

但有時,我們也如同故事中的檢察官,只憑經驗臆想就給別人貼上標簽,給別人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其實人活在這世上,誰都不過是別人世界里的「局外人」。

身處自己的「局內」,看向別人的大多是一己之見,無法感同身受,更難換位思考。

人與人之間隔閡、冷漠和誤解,常常源于走不出自己偏見的困局。

當彼此無法客觀公正地看待對方,也就無法心無芥蒂地與之相處。

走出偏見,意味著少一些盲從和偏執,多一些清醒和真實。

在復雜喧囂的人世間,保持本心,心存善念,凡事懂得站在他人角度著想。

如此,這個世界就會少一些惡意,多一些溫暖。

若你遇事煩躁,活得不快樂,不是智慧不夠,而是「心力不足」
2023/12/02
孔子四則說話之道,一生所悟,多年感懷,開悟無數人!
2023/12/02
《紅樓夢》:做人做事,務必懂這3個道理
2023/12/02
司馬懿:男人欲成大器,能力次之,悟透這九大厚黑智慧,少走彎路
2023/12/02
司馬懿:人這一生最怕擁有3種能力
2023/12/02
林徽因: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
2023/12/02
張愛玲說過: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終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
2023/12/02
楊絳:苦過才是生活,熬過才是日子
2023/12/02
一代賢后劉娥:女人的格局,決定了她的結局
2023/12/02
讀懂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你就明白了孤獨、無常、命運
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