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局外人》:人最大的惡意,是以自己偏見度人
2023/11/11

ADVERTISEMENT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

小說《局外人》開篇的第一句話,就奠定了它沉郁悲哀的底色。

這部出版于1942年的作品,讓作者加繆一舉成為法國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它以一場母親的葬禮,引出一個荒誕不經的結局——那個沒有在葬禮上痛哭的兒子,被推定為人民公敵。

在被孤立、懷疑和唾罵中,一條清清白白的生命,就這樣被埋葬在整個社會的偏見里。

身處偏見之中,我們似乎無處可逃,就連加繆自己都說:

如果覺得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成為這個社會「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偏見,能夠成為一把殺人的刀,輕而易舉毀掉一個人。

1主人公默爾索,三十多歲,是一家公司普普通通的小職員。

一天,他收到了養老院的一封電報,上面簡單寫著幾個大字:「令堂去世,明日葬禮,特致慰唁。」

接到電報后,他向老闆請了兩天假,立馬趕往養老院參加母親的葬禮。

到了靈堂,來吊唁的人無不嚎啕大哭,默爾索木訥地站在那里看著大家,他一言不發,臉上寫滿了疲憊,可卻沒有掉下一滴眼淚。

院長反復向她聊起母親生前小事,他卻像是沒聽見一樣,只在心里計算著葬禮還剩哪些手續。

有人把他推到棺材前,問他要不要最后再看一眼母親?

他攔住了那人將要開棺的手,默默搖了搖頭。

ADVERTISEMENT

沒有痛哭,沒有悲泣,默爾索就像個「局外人」一般無動于衷,仿佛躺在棺木里的母親對他而言,只是一個陌生人。

其實早在他送母親去養老院時,街坊四鄰就在背后對他的「大逆不道」指指點點,如今這場葬禮似乎更印證了人們對他「不孝又冷血」的猜測:

誰會對親媽的死麻木不仁呢?

後來,默爾索無意卷入了一場槍殺案,被指控蓄意殺人。

他被捕后,很多人,包括他自己的律師,都對他心存疑惑。

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細究案情,而是聯想到他在媽媽葬禮上的表現,生出無端的揣測。

甚至連自詡為「正義化身」的檢察官,也先入為主地默認他無惡不作。

法庭上,檢察官揪住默爾索「愛不愛媽媽」這一命題,千方百計把殺人和默爾索在葬禮上的冷漠表現聯系在一起,細數他的「罪狀」:

媽媽死了,他連淚都不流;

媽媽的葬禮,他竟然喝了牛奶咖啡,還有空抽煙睡覺;

媽媽葬禮的第二天,他居然有心情和女人約會;

……

這場審判的結論竟是,一個在母親葬禮上若無其事的人,無疑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理所當然能策劃一場殺人。

默爾索的朋友萊蒙試圖為他作證,也被檢察官打上「皮條客」的標簽,檢察官對兩人極盡嘲諷,說他們是同謀,罵他們都是「道德上的魔鬼」。

沒人再相信默爾索,他就這樣稀里糊涂被判了死刑。

偏見讓人獨斷,更令人偏激,它就像一把無形的刀,雖不見血,卻能置人于死地。

美國記者李普曼說: 「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先看到,然后定義。而是先定義,然后看到。」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是下意識地給外人扣上各種標簽,然后不自覺地揣度他人生活,妄議他人是非,抨擊他人行為。

ADVERTISEMENT

束縛在自己的視角里,人們逐漸失去理智和判斷,寧可孤立和妖魔化與自己不同的人,也不愿接受他們的思想與行為。

這暴露了自己的無知與狹隘,也是對他人最大的惡意。

2李銀河認為,人們心中的偏見是「一種無端的揣測,一種選擇性的接受。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ADVERTISEMENT

找工作時,這5種公司最好不要去,只會害了你自己
2024/01/21
跟同事關系再好,也不要談這5個話題,否則只會害了你自己
2024/01/17
人這一生,一切自有天意!(看完頓悟)
2024/01/16

ADVERTISEMENT

人這一生,學會放過自己,心就不累了!
2024/01/15
一段關系是否能長久,關鍵在于「價值閉環」
2024/01/15
當你能量越來越高的時候,你開始真正理解每一個人
2024/01/15
與人相處,反著人性來,你就贏了
2024/01/15
受用一生的三大「強者人格」,有一個就了不起
2024/01/15
台南偽出國景點,坐在草皮上野餐看夕陽超級chill
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