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戎馬一生的曹操一病不起,這年他66歲。
曹操是一個豁達的人,對于生死一類的事情,他一向看得開,畢竟「將軍難免陣前亡」;他對功過得失,也沒什麼在意的,嘴長在別人的身上,后世如何評論,自己也管不了。
臥病在床的曹操,斷斷續續地寫了一封《遺令》,算是最后的交代。
然而,這位杰出的政治家,通篇都沒有談及國家大事,反而零零碎碎地安排了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大概是這麼幾件:
第一,我死后,穿的禮服要和活著時穿的一樣,葬禮以后,脫掉喪服。
第二、葬在鄴城西面的山崗上,不要用金銀珠寶陪葬。
第三、我的婢妾們和藝伎們平時都很勤奮苦累了,我死后就讓她們住到那座銅雀台去,好好對待她們。
第四、熏香不要拿來祭祀我,有多余的大家分了就好,免得浪費。
第五、各房各支的女人們平時要是閑著有空,可以學學諸如編絲帶賣草鞋的手藝,賺錢貼補家用。
一代雄豪,臨死時竟這般婆媽,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但由此可見得,曹操死得從容,不然,也沒有心思安排得這麼細致。
大文豪蘇東坡評價說:「平生奸偽,死見真性」,不管他是如何「挾天子以令諸侯」,如何的「亂世奸雄,治世能臣」,但他也是一個人,一個終將會死去的「凡夫俗子」。
曹操的一生,他就沒有把自己當做了不得的大人物,也沒把自己當超凡脫俗的「圣人」,他從來不怕表露自己的真性情,也從來沒想過要裝什麼英雄人設。
他只是他,就像《三國演義》里面有句話說的:
世人昨天看錯了我曹操,今天又看錯了,也許明天還會看錯,但我仍然是我。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