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古代圣人早就通曉和諧的智慧在于「人和」。
在戰爭時代,人們往往非常向往和平,渴望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結束征戰。
因為只有和諧共處,才能帶來每個人的平安。
在大環境相對和平的年代,「人和」首先指向的是每個人內心的平和。
只有每個人回歸自己內心真正的和諧,才能帶給周邊平安和快樂。
當我們陷入焦慮、恐懼、自責、責他等負面念頭和感受中時,即使沒有對外表現出來,我們已經處于自身的不和諧之中。如果對外投射情緒,只是將自己內心的不安卷入與他人的劇情之中,上演沖突的事件而已。
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的精神內耗。
所以,雖然每個人都向往和諧,但總是掉進沖突的坑里。
《朱門》是「林語堂三部曲」之一。
林語堂深諳古人的和諧智慧,崇尚和平,無論是國家之間的和平、種族間的和平,還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家庭的和平。
《朱門》傳達了他對和諧共處的向往與希望。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權力、地位、財富這些外在的東西本來沒有什麼問題。
但當人把自己的存在價值附在上面,認同為自我時,他與自己的本性、與他人之間的隔閡就產生了,他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瞧不起周邊的人,變得很自我中心主義、自私。
于是他便成了「朱門」的奴隸。
《朱門》里的杜范林是西安市的前市長,就是大戶朱門人家,靠祖宗傳下來的湖產發了大財。
他的哥哥杜忠是清朝最后一位翰林,固執的保皇派,一生恪守儒家的思想。
由于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社會已經禁止一夫多妻制。中年的杜市長看上了家里年輕美麗的丫鬟春梅,讓她給他生下了兩個兒子。
但他對外宣稱春梅是他已故的大兒子的兒媳婦,讓他的兩個小兒子喊他「爺爺」。
這自然是為了維護他作為市長的面子。
作為讀書人的杜忠很不贊同他這樣的做法。
兩兄弟也一直不和。所以杜忠一直住在外面,他們家湖產三岔驛附近的一座廟里。
只有杜忠的女兒柔安和女傭同杜范林一家共同住在西安的大宅子大夫邸里。
杜范林很以自己獲得的財富、地位而自傲。
但杜忠給他寫信,說他很不贊同他們父子倆在三岔驛湖水的下游筑起水閘一事,建議他們拆掉水閘。
杜范林信都沒有看完,氣急敗壞地罵他哥哥,有什麼資格這樣說他,他和兒子杜仁筑起的水閘,讓他們家靠咸魚掙的錢翻了幾倍呢,而他呢,又不掙錢。
殊不知杜忠在修筑水閘一事上看的是很清醒、透徹和長遠的。
因為筑起水閘,下游的住回族老百姓,沒有水源來灌溉田地,他們的生存就很難持續下去。ADVERTISEMENT
而回人的怒氣已經被挑起,時間久了,就可能引發一場大范圍的回變,讓更多無辜的回人、漢人卷入其中,失去生命。
當時全國其他地區,比如甘肅、新疆已經在發生慘烈的回變流血戰爭了。
這就是杜忠讓弟弟拆掉水閘的原因。他知道做只顧自己的利益,損害他人的利益之事不可能長久,最終會引起血的教訓。
他們的父親之前也懂得和回人和諧相處之道,并不禁止回人到湖上釣魚之類的,更不會切斷他們的飲用水源,因而與他們建立了友好的友誼。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