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古代圣人早就通曉和諧的智慧在于「人和」。
在戰爭時代,人們往往非常向往和平,渴望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結束征戰。
因為只有和諧共處,才能帶來每個人的平安。
在大環境相對和平的年代,「人和」首先指向的是每個人內心的平和。
只有每個人回歸自己內心真正的和諧,才能帶給周邊平安和快樂。
當我們陷入焦慮、恐懼、自責、責他等負面念頭和感受中時,即使沒有對外表現出來,我們已經處于自身的不和諧之中。如果對外投射情緒,只是將自己內心的不安卷入與他人的劇情之中,上演沖突的事件而已。
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的精神內耗。
所以,雖然每個人都向往和諧,但總是掉進沖突的坑里。
《朱門》是「林語堂三部曲」之一。
林語堂深諳古人的和諧智慧,崇尚和平,無論是國家之間的和平、種族間的和平,還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家庭的和平。
《朱門》傳達了他對和諧共處的向往與希望。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門」在古代以來象征的便是有權力、地位、財富的人家。
權力、地位、財富這些外在的東西本來沒有什麼問題。
但當人把自己的存在價值附在上面,認同為自我時,他與自己的本性、與他人之間的隔閡就產生了,他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瞧不起周邊的人,變得很自我中心主義、自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