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如方鴻漸這般,為人生中的錯誤和不甘找各種各樣的理由。
哀怨人生的不幸,抱怨生活的不公,卻從來不去想自己在其中付出了什麼。
心理學中,有一個「歸因理論」。
如果人習慣把成功和失敗都歸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會增強今后努力行為的堅持性。
相反,如果歸因于外界因素,自身努力行為的堅持性則會大大降低。
很多時候,當你開始不停地抱怨外在因素時,其實已經失去了拯救自己的可能性。
魯迅曾說:
「往往人一開始抱怨,事情就會加速朝他抱怨的方向前進。」
雖然抱怨是每個人都有的權利,但一味地抱怨容易進入一種惡性循環中。
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讓生活更加糟糕。
人生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如果只會在抱怨里掙扎,生活永遠無法出現轉機。
自渡是能力
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從一開始便是彼此將就的結果。
結婚不久,兩人的吵架已是家常便飯,為了錢吵,為了妯娌關系吵,甚至為了趙辛楣吵。
從三閭大學失業后,方鴻漸回到上海,經朋友介紹成了一家新聞社的資料室主任。
雖然有了工作,但工資卻只是孫柔嘉的一半,心里更是多了一些不平衡。
在聽到孫柔嘉姑姑說自己「本事沒有,脾氣不小」的時候,他氣急出門。
路上丟了錢包,沒能坐上電車,回來便把氣都撒在了柔嘉身上。
事實上,本來方鴻漸回家是想和柔嘉說清楚,打算好好過日子的。
可到了最后,卻是一塌糊涂,以大吵大鬧收了場。
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句話:「年少不知方鴻漸,讀懂已是書中人。」
確實如此,像方鴻漸一樣,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雞毛,充斥著生活的瑣碎和壓倒性的苦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