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在96歲高齡時所作,也是繼《我們仨》之后的又一部佳作,豆瓣評分高達8.3分。
有人是這樣評價的:「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更是一本值得人們深思和借鑒的人生指南。」
在本書中的前一部分,楊絳關注了神與鬼、靈與肉、人與命運、人類與文明等問題,后一部分「注釋」則由多篇散文構成。
書中融匯了文學、哲學、倫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的知識,是楊絳對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靈魂等哲學命題的一次終極思考。
獨特的文筆和細膩的表達,更是濃縮了她百年人生的智慧精華。
每一次翻開它,都是新的洗禮,里面關于人生的4個真相,值得我們深思。
關于名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世上,完全不在乎名利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只是追求的程度不同罷了。
在書中,楊絳講到一位科學家,一生淡泊名利,總是孜孜矻矻鉆研他的專業。
然而暮年時,聽說他的同學得了諾貝爾獎金,心中悵然自失。
可見,他求的不僅僅是學識,對名利也是有點想法的。
其實,追名逐利,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但是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它們就會變成一副枷鎖,束縛你的身心。
當你困在名利中時,你就很難守住你的初心、守住那些對你而言很重要的東西。
就像楊絳說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余暇顧及其他。
也許到臨終‘回光返照’的時候,才感到悔慚,心有遺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飲恨吞聲而死。」
在楊絳眼里,只有那些一輩子鍛煉靈魂的人,才會為了自己的信念抵住名利的誘惑。ADVERTISEMENT
沒經鍛煉,信念是不會堅定的。
楊絳這一生,經歷了太多的變故和試煉,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她才會把名利看得那麼淡吧。
有人贊揚她是著名作家,她偏偏不當一回事;
有人說她的作品暢銷,她說那只是太陽曬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暫間;
有人請她出國訪問,她說,她和錢鍾書好像老紅木傢俱,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她生活簡樸,卻把高達數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出去,而家里,最多的就是書。
她從來都不會為了名利去宣傳自己的著作,自始至終,只堅持自己的初心。
在這浮躁的時代,我們很難做到像楊絳這樣,但我們也要清楚地明白:
名利權位從來都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以謹慎且正確的態度對待它們,要始終固守自己的底線。
不要為了它們背信棄義,不要為了它們傷害他人,更不要為了它們迷失自我。
關于婚姻
書中,在文匯報記者與楊絳的筆談里,聊到婚姻,記者問楊絳:
「有什麼良言貢獻給備受困擾的現代婚姻?」
楊絳說:「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
當初,楊絳與錢鍾書因為酷愛文學,癡迷讀書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
在文化圈,楊絳成名比錢鍾書早,所以很多時候,錢鍾書會被人稱為「楊絳的丈夫」ADVERTISEMENT
但在楊絳眼里,她覺得錢鍾書的文學比她更有價值,所以,當錢鍾書說想寫一部長篇小說時,她無比地贊成和高興。
她讓錢鍾書減少教課鐘點,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寫作上。
同時,為了節省家里的開銷,楊絳辭掉了家里的女傭,心甘情愿做「灶下婢」。
也因此,她那雙總是握筆的手時不時被弄得傷痕累累,不是被木刺扎進皮肉,就是被火燙起了泡。
對于楊絳的付出和犧牲,錢鍾書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知道楊絳愛面子,楊絳第一次挎菜籃子出門買菜時,有點難為情,錢鍾書就特意陪她去菜市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