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語錄
情感百態
老年生活
奇聞趣事
動物社
俄羅斯新聞
古裝資訊
熱點新聞
字母圈
國畫
體育競技
創業職場
老照片
綜合推薦
佛緣佛語
科技遊戲
装修
旅行風光
歌曲明星
美妝時尚
星座课堂
軍事
生活常識
奇趣
健身達人
明星
影視新聞
趣味測試
養魚
大马新闻
搞笑故事
美食菜譜
萌寵樂園
历史故事
國際新聞
金庸故事
健康養生
歐洲王室
植物
插畫趣聞
生活小妙招
動漫影音
设计
酷車
歷史趣聞
獅城資訊
育兒分享
娛樂明星
毛孩
日本印象
手工DIY
搞笑貼圖
全部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失去自我的愛,是一場災難
2023/11/19

我讀過不少茨威格的小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這是一篇小美人魚式的愛情悲劇,講述了一個女人因為盲目奉獻而離開世界的故事。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八點檔情節,卻依然讓我們扼腕。

在心痛之餘,我們也不得不反思。

正如故事的主人翁一樣,在愛中不斷奉獻以至于獻出生命,這種瘋狂的行為不僅是錯誤的,也是自私的。

只有做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在愛人之前學會愛自己,才能獲得健康、平等的真愛。

不曾被愛的人,不懂得如何去愛

故事的最開始,第一次遇見作家的時候,女孩十三歲。

在此之前,她父親早逝,由守寡的母親獨自一人撫養長大,家境貧寒,生活相當拮据。

兩人住在沒有掛門牌的狹窄房間裡,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

遇到作家,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見到不一樣的人。

他的傢俱是那麼華麗昂貴,他的藏書博古通今,還有許多異國的藝術品散發著奇異的光芒。

對于小女孩來說,這是一個從未涉及過的、令人望塵莫及的世界。

一個寫過書、涉足文藝界的大人物,是何等的令人好奇;而作家友善又博學,哪怕是對一個小女孩也不吝于問候,使女孩大為觸動。

從此,她的世界有了色彩。

一些視野與閱歷並不淵博的年輕人,總是會被年長者吸引。

正如故事的主角,不知從何時開始,對作家單純的好奇心,漸漸演變成了愛意。

她不知曉他的名字、他的年齡、他的家庭。

只是作為一個情竇初開而又極度孤獨的小女孩,以一個孩童所能做到的最大的熱情和投入,用盡全身的力量,盲目而忘我地愛著他。

生在拮据的家庭,她的校服裙子上打了補丁。

為了不讓作家看見,她上樓的時候永遠小心翼翼地用包擋住裙子側面,不讓補丁露出來。

可在作家眼裡,她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鄰家女孩。

他從未關注過她,甚至沒有正眼看過她一眼,這一切都令女孩痛苦卻又難以自拔。

愛上一個社會地位差距過大的人,成為了悲劇的開端。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 「代償心理」

這個詞經常用來形容,缺少關愛的孩子,總會將渴望關注與愛的心理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對方可能比自己年長很多的中年人,也可能社會地位較高、具有權威性的人。

被這種人認可,正好能夠填補從父母那裡得不到關注的童年缺口。

但,如果處理不得當,崇拜的感情,也會慢慢變質,成為更加盲目的愛戀。

最終,由于社會地位和閱歷的差距,這樣的感情多半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很難有結果。

甚至會害人害己,留得一地雞毛。

愛情的「濾鏡」,是自我蒙蔽的陷阱

可惜,無法宣之于口的感情,像飄蓬的種子般起起伏伏。還沒有落地,就遭到了意外。

因為母親改嫁的原因,女孩一家必須要搬去外地,遠離自己從小長大的維也納。

離別時,她的心幾近碎裂,無法接受自己即將離開作家的事實,但母命難違,只能含淚離去。

搬去外地之後,時間過得飛快,眨眼間,十八歲的女孩已經長成了美麗的少女,容貌姣好,受到不少異性的青睞。

但她卻對這一切都不屑一顧,心心念念要回到幼時所住的維也納,去尋找她真正認定的愛人。

中學畢業後,她獨身一人回到維也納,尋找闊別已久的作家。

迫于生計,她選擇在作家房間對面的一家簡陋的服裝店內打工,工資僅僅勉強能糊口。

可即使這樣,能每天在上下班時見到作家出入,少女也覺得甘之若飴。

一個不成熟的人,往往會為了愛情,盲目地放棄一切事業上升的機會。

但愛情與事業,本不應該是只能二選一的選擇題,而是一杆可以被平衡的天秤。

可惜,年輕的少女還不知道這個道理,在無數個勞累又饑寒交迫的日子,只有熱切的愛意支持她的生活。

閒暇時刻,她就注視著作家的房間發呆。

不斷在心裡思考,如此默默無聞的自己,該如何能吸引對方的目光呢?

在暗戀作家的過程中,女孩不斷地在心中貶低自己,認為自己只是窮人家的女孩子,配不上如此高高在上的人。

但實際上,對方並不是什麼有名的大文學家,家庭條件也並不優渥,才會搬到窮人住的公寓裡辦公。

是愛,讓平平無奇的人,在她眼中被鍍上了金身。

所謂的「愛情濾鏡」,放大了對方的優點,也放大了自己的缺點。

這種不客觀的「濾鏡」,會讓很多女孩陷入自我懷疑之中,變得自卑、自我貶低,乃至于對喜歡的人言聽計從、喪失主見。

就像知名作家張愛玲寫給胡蘭成的一句情詩中說: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簡直快要低到塵埃裡。

但她心裡是歡喜的,也就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多麼執迷不悟的想法!

真正的愛情,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應該是風雨同舟、相敬如賓。

大家本都是平等的人,何來那麼多高低貴賤之分?

只可惜,陷入情感漩渦中的女孩像被蛛網束縛的飛蛾一般,一意孤行地在網中掙紮。

這樣不健康的感情,最終,還是導致了悲劇。

脫下奉獻的外衣,只剩自我感動的內在

有一天,少女在夜中漫步,竟然被晚歸的作家注意到,上前搭訕。

作家沒有認出她就是鄰居家的小女孩,只是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想要請她喝一杯酒。

她欣喜若狂,當晚便決定委身于對方,並懷了他的孩子。

不顧後果的瘋狂舉動,自然也給她帶來了無窮的麻煩。

因為懷孕,服裝店把她趕走,少女只能依靠救濟站的補助勉強度日,待在窮人收容所,獨自一人將可憐的孩子生了下來。

人生不是兒戲,更不是遊戲。一步錯,步步錯。

做出了選擇,就要負擔起相應的責任。

哪怕負擔不起,命運也不會對你網開一面,它永遠是冷酷的,也是公平的。

但哪怕孩子順利降生,照顧嬰兒需要的財力與精力,依然是少女難以負擔的重擔。

為了讓孩子過上優渥的生活,她選擇拋棄了尊嚴, 委身于有錢的上流社會人士,用年輕貌美的姿色,換來了對方的接濟。

即使遊走于聲色犬馬之間,同上流社會的男士不斷糾纏,她心裡也只有作家。

對于其餘追求者的愛意,只能一概裝作視而不見,哪怕和那些男人在一起,她可以一輩子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她的心中始終有一處封存的角落,存放著濃稠如蜜的愛意,只落在一個人身上。

每當作家生日的時候,她都要買一束純白的百合花,托人悄悄送到他家樓下,這個習慣從她十八歲一直延續到二十八歲,沒有一年遲到或缺席。

最後,在一次宴會上,她又遇到了和朋友前來遊玩的作家。

一瞬間,她心中的激動和思念難以抑制,下意識地拋下了身邊的男伴,和作家回了家。

春宵一夜後,她忍不住質問對方: 「你記得有一個女孩,經常在你家門口徘徊嗎?」

可奇跡並不存在。作家沒有認出這個愛了自己一輩子的、永遠徘徊在自己周圍的癡情女人,只是敷衍了過去。

臨走時,她竟然看到,作家悄悄在她的衣帽裡,塞了幾百塊錢。

這時女孩才恍然意識到,作家將自己當成了一個美麗的*女,把她的熱情和殷勤歸結為對財務的渴望。

這對一個真心待他的女孩來說,是何等巨大的恥辱和痛苦。

這個舉動像利刃一樣穿透了她的心,女孩魂不守舍地走了出門,就在下樓的拐角處,她和作家的管家打了一個照面。

管家看著她的臉,突然,眼中閃過一絲光芒。

是的,作家的管家認出來了,認出了她就是那個隔壁家的女孩。

但作家,至始至終沒有將她認出來。

在這段感情裡,女孩的奉獻,不曾被人知曉,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味的自我感動。

關于自己的心意,她不曾跟對方透露隻言片語,卻期待著對方能夠讀懂自己的心,無師自通地回應自己。

可人與人徹底的心意相通,終歸是不可能的。

而她選擇的方式,只一味付出,不曾同對方有任何的交流,未嘗不同樣是一種錯誤。

沒有被無條件愛過的孩子,總是不知道用何種方式才能換來愛,無法進入平等的親密關係。

就仿佛蒙著眼睛走盲道,難免會有手腳並用的時候。

一邊摸索,一邊追尋光的影子,只會徒勞無獲,將自己搞得十分狼狽。

他們只會一味地付出,試圖用交易的方式換來對方的關注,可卻很難理解,真正的愛是平等的,更是無條件的。

用討好換來的愛,不會是真的愛,只是虛假的自我感動,和對方心血來潮的垂憐。

叔本華曾說:

「愛情縱有千萬種形式,但終歸人們需要追求健康的愛情才大有裨益。」

只可惜,沒有見過愛的樣子,又何嘗知道健康的愛情是什麼樣呢?

漫漫人生路,總有一段路要自己走

故事的結尾,女人的孩子意外感染了天花。

在那個年代,天花是不治之症,哪怕用盡所有的心力和財力,也無力回天。

女人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逐漸變得虛弱,被病魔吞噬了身軀,早早離開。

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她也感染上了相同的疾病,喪子之痛更加重了病毒在軀體中的蔓延。

病重的女人,喪失了一切念想。

在彌留之際,她用顫抖的手,將自己的往事寫在了人生中最後一封信上,寄給了作家。

這封信是一個隱秘的,遺憾的,戛然而止的故事,起承轉合停止在關鍵的那一畫,他們看似是從未相認的陌生人。

但他和她從未開始的故事,他和她已經結束的故事,水銀瀉地般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拿到這封信的時候,作家還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

由于這個故事過于的離奇,作家想或許只是某位朋友給他看的小說手稿吧。

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花瓶裡,沒有插著鮮花。

——原本每年過生日的時候,都會有人將一束鮮花送到樓下,多年來,他的花瓶第一次是空的;

一瞬間,他感到一陣震悚,感到痛苦和愧疚,感到強烈的震撼像洪鐘一樣敲打著他的心靈,發出海潮一般的迴響,幾近將他吞沒。

他想起看不見的女人,濃郁的愛意,化作永不消逝的樂曲,在空中回蕩,久彌不散。

在各種影視作品和現實生活中,人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拉扯——自愛與奉獻兩難全。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主角,便是將自我奉獻做到了嘔心瀝血的程度。

不屑者認為其戀愛腦,而贊同的人會評價其感情盪氣迴腸、天地可憐。

可小說畢竟是小說,現實中的事情往往沒有這麼簡單。

當你為別人而活的時候,你便無法使自己的心情不被外界影響。

被剝奪感、不安全感都接踵而至,甚至還會不斷地進行自我貶低,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但不受他人影響、對自己有客觀評價的自洽狀態,才是最健康的心理。

人這一輩子,只能為自己而活,苦也是自苦,渡也是自渡。

愛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為什麼領導喜歡下屬之間競爭?下屬主動參與的原因,殘酷且扎心
2023/12/02
若你遇事煩躁,活得不快樂,不是智慧不夠,而是「心力不足」
2023/12/02
孔子四則說話之道,一生所悟,多年感懷,開悟無數人!
2023/12/02
《紅樓夢》:做人做事,務必懂這3個道理
2023/12/02
司馬懿:男人欲成大器,能力次之,悟透這九大厚黑智慧,少走彎路
2023/12/02
司馬懿:人這一生最怕擁有3種能力
2023/12/02
林徽因: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
2023/12/02
張愛玲說過: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終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
2023/12/02
楊絳:苦過才是生活,熬過才是日子
2023/12/02
一代賢后劉娥:女人的格局,決定了她的結局
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