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過不少茨威格的小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這是一篇小美人魚式的愛情悲劇,講述了一個女人因為盲目奉獻而離開世界的故事。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八點檔情節,卻依然讓我們扼腕。
在心痛之餘,我們也不得不反思。
正如故事的主人翁一樣,在愛中不斷奉獻以至于獻出生命,這種瘋狂的行為不僅是錯誤的,也是自私的。
只有做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在愛人之前學會愛自己,才能獲得健康、平等的真愛。
不曾被愛的人,不懂得如何去愛
故事的最開始,第一次遇見作家的時候,女孩十三歲。
在此之前,她父親早逝,由守寡的母親獨自一人撫養長大,家境貧寒,生活相當拮据。
兩人住在沒有掛門牌的狹窄房間裡,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
遇到作家,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見到不一樣的人。
他的傢俱是那麼華麗昂貴,他的藏書博古通今,還有許多異國的藝術品散發著奇異的光芒。
對于小女孩來說,這是一個從未涉及過的、令人望塵莫及的世界。
一個寫過書、涉足文藝界的大人物,是何等的令人好奇;而作家友善又博學,哪怕是對一個小女孩也不吝于問候,使女孩大為觸動。
從此,她的世界有了色彩。
一些視野與閱歷並不淵博的年輕人,總是會被年長者吸引。
正如故事的主角,不知從何時開始,對作家單純的好奇心,漸漸演變成了愛意。
她不知曉他的名字、他的年齡、他的家庭。
只是作為一個情竇初開而又極度孤獨的小女孩,以一個孩童所能做到的最大的熱情和投入,用盡全身的力量,盲目而忘我地愛著他。
生在拮据的家庭,她的校服裙子上打了補丁。
為了不讓作家看見,她上樓的時候永遠小心翼翼地用包擋住裙子側面,不讓補丁露出來。
可在作家眼裡,她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鄰家女孩。
他從未關注過她,甚至沒有正眼看過她一眼,這一切都令女孩痛苦卻又難以自拔。
愛上一個社會地位差距過大的人,成為了悲劇的開端。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代償心理」。
這個詞經常用來形容,缺少關愛的孩子,總會將渴望關注與愛的心理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對方可能比自己年長很多的中年人,也可能社會地位較高、具有權威性的人。
被這種人認可,正好能夠填補從父母那裡得不到關注的童年缺口。
但,如果處理不得當,崇拜的感情,也會慢慢變質,成為更加盲目的愛戀。
最終,由于社會地位和閱歷的差距,這樣的感情多半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很難有結果。
甚至會害人害己,留得一地雞毛。
愛情的「濾鏡」,是自我蒙蔽的陷阱
可惜,無法宣之于口的感情,像飄蓬的種子般起起伏伏。還沒有落地,就遭到了意外。
因為母親改嫁的原因,女孩一家必須要搬去外地,遠離自己從小長大的維也納。
離別時,她的心幾近碎裂,無法接受自己即將離開作家的事實,但母命難違,只能含淚離去。
搬去外地之後,時間過得飛快,眨眼間,十八歲的女孩已經長成了美麗的少女,容貌姣好,受到不少異性的青睞。
但她卻對這一切都不屑一顧,心心念念要回到幼時所住的維也納,去尋找她真正認定的愛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