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波伏娃和父親鬧了矛盾。
因為她的父親覺得,女人就應該嫁人,結婚生子,這才是女性最終的歸宿,也是那個時代最流行的觀念之一。
然而,19歲的波伏娃,卻不想過這樣的人生。
她熱愛讀書,正如饑似渴地閱讀哲學書籍,希望從中可以找到一種身體力行的哲學理念。
她希望指導自己人生的是真理,而不是某種約定俗成的觀念。
多年之后,她成了女哲學家,成了作家,她倡導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庸,女人應該從傳統的觀念里解放出來,和男人平等地站在一起。
她的《第二性》出版之后,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被挑釁了,因為她在里面大談女性性啟蒙,連[性☆生☆活]也毫不避諱。
所以,這本書剛出版,波伏娃就被罵慘了,「饑渴、冷淡、[淫.蕩]、女[色.情]狂、女同性戀、流產過一百次」,教會甚至將這本書列成禁書。
但這本書也受到無數人的追捧,因為波伏娃喊出了很多女人不敢說的話,成為你自己,這比什麼都重要。
1908年1月9日,波伏娃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這樣的家庭里,各種陳規陋習遍地都是,男女還沒有平等,女人最主要的任務,還是找一個好男人,生兒育女。
波伏娃的父母,都受過教育,他的父親,年輕時想當演員,可是家人覺得當演員拋頭露面一點都不體面,所以迫于壓力,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成了一名規規矩矩的律師。
他們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一樣,講排場,愛面子,過著平凡而庸常的人生。
波伏娃接受的教育,也是以成為一名淑女為目的的教育,4歲時,母親帶著波伏娃外出訪客,波伏娃就能優雅地從包里拿出名片,遞給他人。
可波伏娃喜歡的,卻是另外的東西。
她喜歡像個野孩子一樣去戶外探索,在草地上無憂無慮地奔跑,有時候蹲下來欣賞樹葉、花朵和豆莢,她盯著蜘蛛網一看就是很長時間。
父母對波伏娃的教育煞費苦心,父親為她整理了一部詩集,母親經常帶她去圖書館,還給她請了家庭教師。
他們對她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做不得體的事,不能看不適合看的書,換句話說就是,你要按照傳統活著,規規矩矩,離經叛道是罪無可赦的。
就像今天很多父母一樣,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所以有些東西,是絕對不能碰的,不止不能碰,還不能問,比如性。
在波伏娃的母親看來,與性有關的一切,都是邪惡的,肉體的欲望是罪惡的。
波伏娃問過母親,孩子是從哪里生出來的?
母親沒有告訴她是路邊撿的,卻告訴她是從屁眼里屙出來的。
她又問父母,生孩子痛不痛?
一點也不痛。
總之,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覺得,談這些問題是丟臉的,是沒有教養的。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傳統,但人不應該被那些傳統束縛住,因為傳統是死的,人的活的。
戰后,波伏娃一家的生活受到了很嚴重的影響,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那時候,波伏娃正在長身體,可是營養跟不上,所以看起來病懨懨的,還得了脊柱側凸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