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王小波的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只特立獨行的豬》,寫得特逗特有趣。
後來再去讀,發現那是一只不甘于命運安排的豬,是一只無視生活設置的豬。
「我已經四十歲了,除了這只豬,還沒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生活的設置」隨處都可見,并且我們自己無時無刻都在其中,因此無視生活的設置,也可以說是對「命運」的反抗。
說是命運,其實也是人對自己的設置,說是設置,其實就是生活的規則。
規則對于任何人來說都一樣,只是有些人選擇了遵從,而有些人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林中有兩條路,我選擇了人少的一條」。
王小波在人生的兩條路面前:「選擇了人少的一條」。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在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父親王方名是文科教授,卻不讓家里的孩子學習文科,理由很簡單——文科容易「惹事」,還沒「出息」。
因此,小波兄弟姐妹五個人,除了哥哥王小平之外,全都學了理科。
王小平學了哲學,王小波在選擇學科的時候,李銀河力挺小波學文學,但是小波父親告誡過孩子們:如果不是壽星老上吊嫌命長,盡量離意識形態遠一點。
小波去征詢哥哥王小平的意見,王小平說:「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
言下之意,還是希望他去讀理科,畢竟理科的東西,實打實。
王小波最終沒有選擇文學,而是選擇了理科的貿易經濟系商品學專業。
人生從來就沒有一個正確的設定,從來就沒有規定什麼樣的人只能做什麼樣的事情。相反,人生所有可能都在自己的選擇當中。
很多年以后,王小波成了一種符號,這種符號讓我們覺得,他當初所有的選擇都是對的!
從王小波的書里(文章)當中,你會發現,一個人要成為自己,要形成自己的符號。
不得不承認的是,不管哪個時代,真正能夠活出屬于自己生命「符號」的人,都是極少極少的。
而大多數的沉默,恰恰是這個世界最沉重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淹沒個人符號的深淵。
王小波出生的那個時代,是最熱情的時代,也是最無知的時代,是最喧嘩的時代,也是最沉默的時代。
那個時代,一些很美好的東西被打碎在地上,很多人把心里的聲音藏起來,和所有一起沉默著。
13歲時,王小波跟著哥哥到父親的書柜里偷書看。
那時候書不能亂看,父親王方名就把一些不宜擺在外面的書鎖起來,比如《變形記》《十日談》,還有莎士比亞的戲劇。
王小平自以為讀書速度快,可是發現每次都沒有王小波快,有一次,他把王小波叫來,二人比賽閱讀,後來發現自己讀過一大半,小波已經讀完,兩人經過計算,發現原來王小波的閱讀速度,是常人的7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