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儒家經典之一,荀子與孟子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相比孟子,荀子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視。從晚清開始漸漸形成「荀學」,甚至有人認為「兩千年之學,荀學也」。
荀子的思想繼承了傳統的儒家思想,而又集諸子百家之大成。荀子主張「性惡論」,強調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強調實踐的作用,是積極的人生哲學。
1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學習,是人的本性,是人和禽獸的重要區別之一。
學習,當然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當今社會,社會發展的車輪呼嘯前行,不積極學習就會被時代拋在后面。善于學習,才能掌握在現代社會的生存技能,才能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
2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不是生來就比普通人高明,而是因為他們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為自己所用。善于運用外在條件來彌補自身的不足,也是制勝之道。
3 蓬生麻中,不扶則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都不陌生,環境對人的成長和身心修養起著重要作用。人際交往的圈子也是重要的環境,對自己身邊的環境要慎重選擇,不隨不良環境而墮落。
4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強調積累,不邁出小小的半步就走不了千里路,不從小水流開始匯集就成不了大江大海。再好的馬只跑一步,也比不上資質不好的馬努力地跑。
不注重積累,哪怕朽木頭也折不斷,堅持不懈地做,金石也能鏤空。后天的積累能彌補先天的不足,要成功,就得做苦行的功夫!
5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通過實踐才能得知。荀子強調實際行動,而非「坐而論道」。在自強不息的行動中,才能獲得真知,發掘自己未知的潛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