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有很多關于「知」字的內容,比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句子,除此之外,還有「知其雄,守其雌」以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等等。
《道德經》有很多思想智慧,都通過一個「知」字來承載表達,比如在老子看來,人生在世,貴在「三知」,只有身具「三知」的人才能成就自我。說到「三知」,我想大家一定可以脫口而出——「知止不殆」和「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心態,人生是否快樂,是否有價值感和成就感,都源于懂得「知足」二字。
生活中有很多人,永遠不知滿足,不滿足的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當下所擁有的一切都有缺陷,無論怎麼樣都不能讓自己快樂,即使賺到再多的財富,他也不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人只有知足,才能充分地體會和感知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知止不殆」,被很多人當成座右銘,它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懂得滿足,就不會自取羞辱;懂得適可而止,就可以遠離危險,保全自我,這樣才能走得更長遠!如果說知足常樂,是一種智慧,一種心態,那麼知止不殆,就是一種境界。
比如拿吃飯這件事來講,每天粗茶淡飯,我們不去和別人攀比,內心很滿足,很快樂,這是知足常樂!但如果吃飯的時候,哪怕面前是山珍海味,你也能控制自己只吃七分飽,這就到了「知止」的境界,因為你知道再吃就對健康無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