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達16歲那年,父親不幸中風,癱瘓在床。
此后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蔡崇達拼了命地寫稿賺錢養家。
但當他攢夠了錢,想著讓全家人過上好日子時,父親卻走了。
父親的離世,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他對創作失去了熱情,對未來感到迷茫,選擇辭職回到家鄉陪伴母親。
在海邊吹風,在鄉間青石板路漫步,與街坊鄰居閑聊,他越發熱愛家鄉的一草一木,也開始對創作有了新的想法。
來源:全景視覺
兩年后,《皮囊》出版,瞬間紅遍大江南北。
這本書表面上是描寫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
實際上,作者向我們坦陳了一個重要的人生哲學:一個人最大的痛苦,是高估自己。ADVERTISEMENT
高估面子,活活受罪
中國人有一句俗話:天大地大,面子最大。
但一個人高估面子,往往會自作自受。
譬如書中蔡崇達的母親。
父親偏癱后的幾年,家里經常入不敷出。
然而母親最怕被人看不起,想用家里僅有的一點錢蓋樓房,讓自己臉上有光。
大伯勸母親留著這些錢給丈夫看病,給兒子上大學用,也能使家里吃穿寬裕些。
但母親不愿聽,堅持要蓋樓房。
為了蓋好這個房子,母親一邊看管加油站,一邊在工地幫忙做小工。
雖然每天累死累活,但只要想到鄰居們羨慕的眼神,母親還是干勁十足。
最終,母親體力不支,得了急性盲腸炎被送入醫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