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創作的《丑小鴨》最初發表在1844年,這部童話故事歷經歲月的風霜讀來依然讓人回味無窮。
就像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所說:
童話一生可以讀兩次。一次在孩提時代,那時天真無邪,對充滿生機、五彩繽紛的童話世界信以為真;一次在後來,很久很久以后,那時對童話的虛構已了然于胸。
人到中年再次品讀《丑小鴨》時才發現作者透過作品所傳遞的信息遠遠不止是教導人如何成功,或者是要自信才能成功而已。
而是告訴人們成功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認清自己是誰,發現真正的自己,盡力做最好的自己。
一只天鵝蛋被遺落在了鴨圈里面,「丑小鴨」出生后被周圍所有同類定義為鴨子里面最丑的一個。
他沒有反抗的能力,沒有清晰的自我意識,也被動的認為自己就是一只奇丑無比的鴨子。
「丑小鴨」跟隨著鴨媽媽來到莊園的鴨場,那是一個可以讓鴨子們見世面,開眼界的地方,能夠來到莊園鴨場的鴨子是自豪的。
然而跟著鴨媽媽一起來到鴨場的「丑小鴨」招來了同類異樣的眼光,「丑小鴨」到處挨打,被排擠,被譏笑。
後來連他的兄弟姐妹也開始嫌棄它,「丑小鴨」在鴨場里面沒有安身之地,也根本談不上快樂,他被迫離開鴨場。
「養鴨場」象征著一種錯誤的標準,而這種標準限制著自我實現的突破。
「出生在鴨場里」并不是說小鴨子出身低微,而是他在自我意識沒有蘇醒之前用錯誤的標準要求自己,所以帶來了無盡的苦惱。
本是出生不久的天鵝,卻被用小鴨子的標準衡量,結果就是被認定為「又大又丑」的鴨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