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當你心有不甘,不肯面對現實時,蘇軾會開解你: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
明日黃花蝶也愁。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蘇軾被貶黃州后,常常苦悶不已,為了疏解心情,他便想到了去山頂上的松風亭看風景。
可他爬到半山腰時,便覺得腿酸疲乏。
再抬頭一看,還有一半的山要爬,他頓時感到腿軟無力。
就在他沮喪之際,一陣清風吹過,山中樹影搖曳生姿。
見此景象,他突然就想開了:爬不上去又怎樣呢?這山腰處,不也有美景嗎?
于是,蘇軾直接席地而坐,開始欣賞起眼前的林濤鳥語。
在一陣陣微風拂過之后,他心中的煩悶之氣也被一掃而空。
人生也如登山一樣,可現實中的很多人,卻只愿享受頂峰的風光,不能接受沿途的挫敗。
所以遭逢一兩次失敗之后,就開始逃避現實,變得灰心喪氣。
但生活并非只有成功這一條路可走,對于無可奈何的事,坦然接受也是一條出路。
在往后的日子里告訴自己,得不到的,釋懷;做不到的,放下。
你才能撥云見日,走出過往的陰霾。
3當你遇事沖動,心態不平時,蘇軾會寬慰你: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論》
古人曾說:「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一個人處亂不驚,遇事能忍,方能成就大器。
蘇軾在《留侯論》中講述過漢代張良的故事。
張良未發跡前,曾偶遇圯上老人。
圯上老人為了試探張良,觀察他的氣量,便故意多次脫鞋丟入水中,并指使張良去撿。
面對這樣的刁難,張良雖心有不忿,但還是忍了下來,恭敬地將鞋撿回來穿在了老人腳上。
老人見狀,大贊他「孺子可教」,遂將珍藏的《太公兵法》傳授給了張良。
張良得此書后,日夜研習,後來更是憑此,輔助君王,成了一代名相。
《讀書錄》里寫道:「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識量過人者能之。」
古往今來,那些大有作為的人,無一不深諳「忍」字的精髓。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