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有很多人缺乏自我,即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了做一個別人認為的「好人」。
他們在無形之中要求自己,不能以本來的面目去面對事情,不能保證自己擁有獨立完整的人格。
正如我們特別講究「面子」一樣,父母灌輸的教育也是「聽話」。
我們從小就被各種枷鎖束縛,被教導要愛身邊的人,卻從來沒有想過如何「愛自己」。
事實上,在工作中、人際交往中,伶牙俐齒不是一件壞事,但是當我們的個人意志受到來自外界的壓力時,又有誰能夠保證自己就是自己,自己的意志只跟隨自己的內心轉移。
大多數人無法忠于自己,也常常活得隨波逐流、得過且過。
心理學家說過,人的健康一半是身體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
在現代社會,由于競爭激烈,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復雜,人們好像忘記了該如何「慢」下來生活。
在我們周圍有的人能說會道,脾氣火爆,常常不聽人說完,便無端發火;而有的人,沉默寡言,善于傾聽,這兩類人,仔細觀察來看,往往后者更受人歡迎。
自愛不是自私人普遍分不清自愛和自私的區別,認為愛自己、在乎自己、為自己考慮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自私是向外界索求,而自愛則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向內索求,讓自己感受到快樂幸福。
人們對于自身的感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別人的看法,或者自身條件和現實。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