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曾說:「在追求快樂上,和動物相比,人追求的快樂應該更高級和偉大。」
人在追求快樂時,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種是沉迷于「奶頭樂」弱者,一種是縱欲于多巴胺的普通人,最后是執著于內啡肽的強者。
身為普通人,如何把過剩的多巴胺轉化為內啡肽,將肆意揮霍的時光一一搜集起來,也許我們可以翻看村上春樹的書《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什麼》,從中找到答案。
在《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一書中,村上春樹曾坦言:跑步不僅僅是為了塑造好身材,最重要的是把人體內過剩的欲望釋放出來,在自律中得到滿足,從而獲得長久的幸福。
拒絕多巴胺,追逐內啡肽,是成年人自律的開始。
弱者,奶頭樂的囚徒
一位年僅14歲的少女,在醫院倒地,值班醫生趕來時,大動脈已經完全摸不到了,醫生被嚇得冷汗連連,在經過緊急除顫處理后,女孩才慢慢蘇醒,恢復意識。
後來才了解到,女孩已經連續玩手機81個小時,而且中間不眠不休,甚至顧不上吃飯,最終導致室顫,如果不是值班醫生晚來一步,后果不堪設想。
無獨有偶,16歲印度男孩不顧家人阻攔,執意將被卸載的游戲重新安裝,不吃不喝狂玩6小時后,過于激動,不幸猝死。
事后,家人后悔萬分,聲稱是游戲害死了自己的孩子,可惜人生沒有后悔藥。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轉載必須獲得許可,未經允許請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