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9年,江南才子唐伯虎進京趕考。
那一年,試題偏門,考試難度非常大,拿到考題,考場一片噓聲,唐伯虎卻不以為意,稍作思索,便提筆作答。
眾多考生中,還有一個叫王陽明的青年,也在認真答題。
考完之后,很多人表情沮喪,但唐伯虎卻信心滿滿地放狂言說:
「我必是今年的狀元」。
考試結果出來了,唐伯虎確實名列前茅,但卻因為卷入一場作弊案,被革去功名,終生不得參加考試。
多年之后,唐伯虎賣文賣畫,名滿天下,他癲狂任性,活得恣意瀟灑,雖然窮困潦倒,卻不失為一種成功。
而那個叫王陽明的青年,當時以第七名的成績考上了,最終立功、立言、立德,獲得了另一種成功。
他進了朝堂,入了仕途,雖然經歷了眾多阻礙和苦難,最終卻得以建功立業,成為朝廷的頂梁柱,又創建心學,高呼知行合一,成為名滿天下的大圣人,實現了少年時的夢想。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認知,就是他的生活,這就是知行合一。
大明成化八年,王陽明出生在浙江余姚。
王家是余姚的大戶,有名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就是書圣王羲之。
王陽明的祖父,一心讀書,淡泊名利,又愛竹如命,房前屋后種滿竹子,每日在林間竹下悠然讀書,好不自在。
幾代以來,王家人一心耕讀,無意仕途,導致家境越來越落魄,到了王陽明的父親王華這一代,王華才憑借自己的努力,走向仕途,振興了王家。
王陽明時,祖父高興無比,覺得這孩子是在全家的期盼之中,踩著五彩祥云而來的,故取名云兒。
他對這孩子喜愛無比,抱著他讀書,長吟短誦,低吟淺唱,想讓這孩子從小就感受書籍的魅力,成為愛書之人。
然而,隨著云兒一天天長大,王家卻開始沉默了。
三歲時,王陽明還不會說話。
全家懷著希望,感覺晚點也沒什麼。
四歲時,依舊不能開口。
全家相互安慰,說不定是大器晚成。
到了五歲,還是不會說話。
這下,全家都沉默了。
祖父還是讀書給王陽明聽,每當他吟誦之時,王陽明總是瞪著一雙大眼睛,安安靜靜地聽著。
王陽明五歲還不開口說話,跟呆瓜一樣,全家都急了,這一年,家里來了一個寶相莊嚴的僧人,他看著王陽明,摸著他的頭說:
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這話被王陽明的祖父聽見了,他覺得,王陽明不會說話,是名字取得不好,道破了天機,于是為王陽明改名為「守仁」。
修道以仁,他希望這個孩子能守住他的天性智慧,守住仁愛之心。
不知道是天意還是偶然,名字改了沒多久,王陽明就能開口說話了,而且口齒伶俐,思路清晰。
不僅如此,以前為他讀過的書,他還能背誦出來,問他何時學會的,他說,以前聽祖父讀時記住的。ADVERTISEMENT
王陽明有句話說:
人間道場,淤泥生蓮,世間磨難,皆是砥礪切磋我也。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從哪里開始,都是緣分,不要抱怨太晚,也不必欣喜于過早。
開口說話后,王陽明便展現了一個天才該有的樣子,是十里八鄉有名的神童。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