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著祖父讀書,心中山河,也漸漸變大變寬。
成化十七年,王陽明的父親高中狀元,在京城上班,王陽明便跟著祖父前往京城,天性瀟灑的祖父,行至金山寺,呼朋作伴,一起玩樂。
金山美景,盡收眼底,王陽明詩意大發,隨口吟詩一首,眾人聽后,無不大驚,當即請陽明再作一首,陽明也不推辭,隨即吟道: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于天,還覺山小月更閣。
此時的王陽明,年僅十一歲。
眾人稱贊不已,對這些稱贊,王陽明不以為喜,反而說到:
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滿座再驚,不知何對。
雖然比起七歲作詩便流傳千古的駱賓王,還大了幾歲,但他的特別之處,也令人矚目。
進了私塾之后,很多孩子都唯師命是從,覺得讀書考功名,就是人生第一要事,可王陽明卻覺得這種想法不對。
他問先生:
天下何事為第一等事?
先生回:
唯有讀書,中進士。
王陽明卻有些懷疑,天下讀書人,讀書難道就是為了功名?難道十年寒窗,考上大學,就是為了賺銅板?
先生不解。
王陽明說:
讀書做圣賢,方是天下第一等事。
然而,在父親眼里,守仁頑劣小兒,哪有能做圣賢的樣子?
可這就是王陽明心中的理想,理想是燈,照亮前行的路,終此一生,王陽明都在為這個理想而努力。
你想要什麼,你就會做出什麼努力。
想要錢的,必然會拼命賺錢,想要名的,會拼命賺取好名聲,要做圣賢的,必然要去蹚那窄路,進那窄門。
為了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王陽明開始各種學習,他學習拉弓射箭,學騎馬之術,研究兵法,關心國家大事。
他不僅努力學習,還親身去考察。
成化二十二年,王陽明帶著兩個仆人,歷時一個多月,考察了北部邊境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等他回到家里,頭髮蓬亂,人黑瘦,腰間配一把寶劍,一副仗劍天涯的樣子。
圣賢,便要能安天下。
在考察中,他發現,社會上流寇不斷,王陽明寫了一封奏折,直抒己見,他對父親說:
愿得壯卒萬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內。
父親聽后,只說了一句,書生妄言朝政,你瘋了,該吃藥了。
王陽明此后便沒提此事,但他還是研究兵法,他回到書齋,專心讀書,他看到朱熹說「格物致知」。
他覺得,成圣之路可能就在其中。
他便和同學一起格物,搬個小凳子來到竹林,開始專心致志地「格竹」。
他們對著竹子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苦思冥想,日出日落,日落星起,依舊沒看到什麼「理」。
第三天,同學支持不住,病倒了,不得不離開竹林。
王陽明不甘心,他覺得同伴精力太弱,還未到關鍵處就支持不住了,于是,王陽明用超級強大的精神力和控制力,更加賣力地格。
連續格竹七天,王陽明頂著黑眼圈,雙目血紅,整個人瘦了一圈,還高燒咳嗽。
他病倒了,差點把小命都格進去了,只能無奈宣布,格物失敗。
他沮喪地說:
看來難做圣人了,我們格一物都如此艱難,怎麼能格天下物?怎麼能明白天下理?
十六歲的王陽明,沒能真正理解朱熹的格物致知,因此用錯了方法,還給后半生留下了一個不可治愈的咳嗽之病。
王陽明甚至開始懷疑,讀書做圣人,真的適合他嗎?
他覺得,通往圣賢的路,都被堵了,他不知道怎麼辦,人生剩下的,就是迷茫。
人生,路在腳下,他此時感覺沒路可走,是因為他此時的認知,只能看到那樣的路。
人心有多寬,腳下的路就有多寬。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