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真正的藝術,應該「雅俗共賞」,其實不光是藝術,語言也是如此。比如唐詩宋詞,通常我們都認為是一種高雅的語言藝術,很多詩詞不一定通俗易懂,但卻可以永世流傳。
而民間的俗語,看似俗不可耐,但也同樣被老百姓一代又一代地口口相傳。所以不管雅與俗,凡是有價值的,一定都能被記住,特別像民間的俗語,在很長一段歷史當中對人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
那麼這期內容咱們分享一句很古老的俗語,叫「墳前三不留,屋后三不種」,來看一下說的分別是哪些東西?這句俗語對今天的生活還有沒有什麼價值?
先問大家一個簡單的問題——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一年應該上幾次墳?有人說一次,也有人說兩次,其實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四次!分別是春節、清明、還有七月半的中元節以及十月初一的寒衣節!ADVERTISEMENT
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農歷十月初一,這個時候天氣漸冷,要通過祭掃燒獻的方式為九泉之下的親人送去寒衣,所以叫「寒衣節」。過去在祭掃的時候,有句俗語叫「墳前三不留」,有哪三樣東西不能留下呢?
傳統的上墳祭掃,要準備酒食、貢品、香燭還有鞭炮,很多人祭拜完成以后,轉身就走,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因為你光完成了「祭」,而忽略了「掃」。掃,就是清掃整理,首先要注意的是不留煙火。比如點燃的香燭、或者燃放未盡的鞭炮,都有可能引發山火,所以一定要確認煙火完全熄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轉載必須獲得許可,未經允許請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