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說話》中,這麼寫道:「說話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說話,不見得就會說話;許多人說了一輩子,也沒說好過幾句話。」
不得不說為人處世中,言語交談為先;談及修養,不打斷他人話語權為宜。
有的人把推到他人言論和觀點當做樂趣,在自己提出所謂的「真知灼見」之后沾沾自喜。
一旦有人提出不一樣的觀點,冒犯到了他的權威,便一頓輸出,不講情面。
在心理學中,這樣的做法被稱之為「病理性詭辯」,你說東他就說西,你說人生觀,他偏要談到價值觀。
有的時候不得不說,越是習慣性反駁的人,認知水平就越低。
因為這類人找不到一個新的觀點,去經得住議論,所以習慣于依附他人觀點,東施效顰,佯裝出彩,最后反而落個不懂裝懂,貽笑大方的結果。
《論語》寫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個人能力的體現,從來不是消滅所有不同的聲音,而是讓更多的觀點存在。
有句話說得好:「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尊重你說話的權利。」由此可見,不管何時何地,好好說話都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品質。
01、習慣性反駁,是情商低的體現
有的時候,我們會想,人生到底是什麼,是落子無悔的對弈,還是分為正反雙方的辯論?
這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點,那就是想贏。有了勝負欲,就容易忽視提升自己,轉而去找到對方的弊端。
淡然的人點到為止,刻骨子里的品質在約束他,「凡事留一線」便是智慧。
而勝負欲強的人,把容易揭開別人剛要愈合的傷疤,最后化為自己取勝的籌碼。這樣的人雖然贏得了比賽,但卻失去了對方的尊重。
易立競在采訪節目中也說過:「這樣的人,他在說理,你跟著說理,他便會開始說情,你跟他說情和理的時候,他就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你。」
這樣的關系,無論是在朋友中,還是情侶中,都是窒息的。
就像最近大火的綜藝節目《再見愛人2》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宋曉峰和張婉婷。
兩人前段時間結束婚姻關系,在談及此次綜藝節目,張婉婷也提及了想要復合的心愿。
可從頭到尾看下來,你會發現她一直在說宋曉峰的各種不是,甚至是打斷對方講話,以展現自己的說話能力。
這樣的行為,無異于將對方推得越來越遠。或許可以換一種說法,從判斷句和否定句轉為詢問式,這段感情也能回頭是岸。
02、一個人的成長,在于悔而有改
我也問過身邊的朋友,為什麼明明一眼望去,對錯明顯的事情,為什麼非要爭論個不休呢?
他們是這麼說的:「我也知道是自己錯了,但就是不想認錯,不想承認自己的錯誤。」
他們會借助「移植記憶」和「操控事實」的方式,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
而這樣的后果,往往就容易成為自己成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有可能是眾叛親離,有可能是沒有知心之人說話。就像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其中間接導致朱朝陽性格孤僻的原因,其實就出自他的母親。
作為母親,她從不喜歡交談,一旦兒子問及她一些事情,她便會以「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
這類的話來搪塞過去。
一旦兒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就立馬哭訴,說兒子「翅膀硬了,想要離開自己」,這樣環境下長大的朱朝陽,從小就心思縝密,不輕易透露自己的思想觀點。
對于朱母來說,顯然她對生活是不如意的,所以她所有的希望,都落在了朱朝陽身上。
這種回避式溝通和間接性控制,也讓自己和孩子無形之中多了很多裂痕。
03、接納不同聲音,心中要有桿秤
這世界有不同的聲音,有淺吟低唱,同樣也需要高亢激昂。
對待一件事,最好的方式,是百家爭鳴,而非因為他人的壓制和生活的陰霾,而選擇噤若寒蟬,不敢展示自己的羽毛。
不妨停下來,聽聽他人的闡述,不抱指望能完全共鳴,但能夠從別人鞭辟入里的提議中,取其精華,也不失為一種大智慧。
曹操之所以稱之為梟雄,就在于他的「放權」與「握權」的權衡利用,他能廣招天下賢才,也能當機則斷。
任用荀彧、荀攸、賈詡之輩之才,而不計較他人出身,或許是他能在亂世之中分一杯羹的原因。
這世間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句話都有他存在的道理,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習慣去反駁的時候,請記住羅翔老師的一句話:「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在于能理解存在相互對立的矛盾。」
做一個言論清醒之人,而非因說錯話沒人在意而慶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