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邊城》一經出版,就紅遍大江南北。
一起紅起來的,還有《邊城》里那個如詩如畫的湘西小鎮茶峒。
大師用優美的筆觸,為我們勾勒了一個如夢如幻的世外桃源。
有多少人因沉迷于書中的一重青山,一片竹篁,一條清溪而不遠千里來了一趟湘西。
田園牧歌式生活,固然令人神往,可大師筆下的故事更讓人回味無窮。
而這種意猶未盡,多少沾染了些哀愁。
在這座邊城里,有的人抱憾離世,有的人客死他鄉,有的人孤獨遠走……
在多重悲劇中,最令人感傷的,莫過于女主人公翠翠那一段無疾而終的愛情。
你的原生家庭里,藏著你的愛情觀
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在湘西景色秀麗的茶峒邊城里,生活著這樣的一家人。
爺爺是個老船夫,有個外孫女,祖孫兩一直過著寧靜質樸的日子。
這種平靜的日子,在一年端午節時,被打破了。
當時,爺爺領著翠翠去城里看龍舟比賽,不料,翠翠看完比賽后和爺爺走散了,卻無意中邂逅了水手儺送。
一個青春甜美,一個陽光灑脫,兩個年輕人的情緣,就此展開。
按常理,兩個年輕人互傾心,遲早時要碰撞出愛情的火花。
只是,在這段感情中,翠翠一直懵懵懂懂,畏首畏尾,而儺送至始至終也沒能揣透翠翠的心思。
最終,這段感情還沒來得及開花結果,就夭折了。
雖說愛情的發生不問緣由,但它的消逝卻有跡可循。
細細品味書中故事,不難發現這場無果的美麗邂逅,多半是源于翠翠孤獨敏感的性格。
而這種性格,跟原生家庭有極大的關系。
翠翠的母親是老船夫的獨生女,15年前喜歡上了一個茶峒軍人,後來懷孕了。
未婚先孕,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于是他兩想要私奔逃離。
可為情逃走會毀了軍人的名譽,一邊是軍威,一邊是情人,他無從選擇,最終服毒自盡。
而翠翠母親念及腹中胎兒,等生下孩子后,到溪邊喝了很多冷水,最終也隨軍人而去了。
15年來,翠翠沒有父母的陪伴,沒有同齡的小姐妹說悄悄話,常年累月感受到的只是蟲鳴鳥叫,山月清風 ,野松竹林……
這種單一的人際關系,以及純粹的生活環境,讓她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個孤獨憂郁的少女。
書中里有寫到: 「她有時仿佛孤獨了一點,愛坐在巖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顆星凝眸。」
發呆幻想,成了翠翠生活的常態。
所以,當她遇到愛情時,驚喜又惶恐。
驚喜是因為愛情的到來,讓她對生活有了新的期盼,惶恐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愛。
哪怕爺爺再疼愛,少女懷春的萬千心緒,也難以和他言表一二,加上沒有父母的正確引導,最終只能將這份心思埋藏在心底。
網上有個問題:「那些沒有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個回答很戳心:「長大后,我變得孤獨自卑,尤其在面對感情時,唯唯諾諾,瞻前顧后,不知錯過了多少人。」
一個人的愛情觀、行為塑造,都離不開童年的影子。
而翠翠孤獨的童年,造就了她自卑敏感的愛情觀。
家庭即宿命,并非大話。
有句話說得好:「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情感上更正面,在異性相處方面會更自如,婚姻也會更幸福。」
別因為你的猶豫,錯過想要的愛情
茶峒小城,山水環繞,風景如畫。
在湘西大自然熏陶下長大的翠翠,生得天真無邪,靈氣逼人,骨子卻十分含蓄。
茶峒城里的船總有兩個兒子,大佬天保,二佬儺送。
兄弟兩都不約而同地喜歡上了渡家女翠翠,而翠翠喜歡的是二佬儺送。
如果說缺少父母的陪伴,讓她心事無所寄托,導致不懂表達愛意。
那麼她內斂含蓄的性格,無疑是將這段感情推得越來越遠,直至消失。
起初,爺爺問她:
「翠翠,船總順順家大佬天保請人做媒,想討你作媳婦,問我愿不愿意。這是你自己的事,你原因也好,不愿意也成。」
翠翠沒表態,只是一個勁的沉默。
爺爺以為她沒想清楚,又說到:「翠翠,想幾天不礙事,談婚論嫁,要日子的。」
聽到爺爺這麼一說,翠翠都快哭了,不是因為激動,而是害怕爺爺亂點鴛鴦譜。
可即便這樣,少女的羞澀還是讓她選擇了緘口不言。
再後來,爺爺再問她:「你試告我,愿意哪一個?」
翠翠便勉強笑著輕輕的帶點兒懇求的神氣說: 「爺爺莫說這個笑話吧。」
爺爺三番兩次問翠翠的想法,她總是避而不答,爺爺也猜不透她的心思。
就在她游移不定的時候,事情有了轉變。
當二佬儺送知道大佬天保也喜歡翠翠時,他提議:
「兩兄弟月夜里同到碧溪岨去唱歌,莫讓人知道是弟兄兩個,兩人輪流唱下去,誰得到回答,誰便繼續用那張唱歌勝利的嘴唇,服侍那劃渡船的外孫女。」
大佬天保知道自己唱不過弟弟,為了成全儺送的愛情,他選擇了出水遠行,不料卻溺水而亡。
面對哥哥的意外離世,儺送深感愧疚,而此時家里又逼迫他娶團總女兒,翠翠也沒明確表態。
愧疚,自責,無奈,失落多重情緒交織在一起,他最終選擇遠走他鄉。
而船總順順因兒子不幸遇難而遷怒于老船夫,兩家感情日漸淡薄。
爺爺因翠翠婚事破碎,心力交瘁,在一個暴風雨夜里,抱憾離世。
爺爺沒了,心上人走了,翠翠更孤獨了。
故事里的風景有多迷人,故事的結局就有多凄婉。
黃執中在《奇葩說》說:
我們中國人說話都講三分,剩下的七分用猜的,猜來猜去,都用用真心猜真心,錯過了好多心,這又是何苦。
倘若翠翠能表明心意,哪怕回復爺爺愿或不愿意,結局都會不一樣。
世間人情里,最經不起推敲的,便是人心。
在愛情中,適當羞澀是一種美,而羞澀過度也許就是一場悲劇。
說話拐彎抹角,做事遮遮掩掩,往往會生出誤會,互相消耗。
感情里最怕的就是我不問,你不說
有句話說:「許多東西都因不發問而喪失。」
尤其在感情里,最怕的就是你不問,我不說。
儺送和翠翠,互相愛慕,卻一直未曾對彼此袒露心跡。
那年端午節,翠翠初遇儺送,并未真正動心,反而覺得他有點小流氓。
愛情的萌芽,在第二年的龍舟節上。
儺送邀請翠翠和爺爺到城里看賽龍舟,位置都給安排好了,在自家的吊角樓上。
在龍舟上,儺送握槳、入水、拉手動作一氣呵成,引來了雷鳴般的掌聲,而鼓掌最響亮的,非翠翠莫屬。
果不其然,翠翠動情了。
而儺送知道自己心上人在岸上觀賽,奮力表現,下船后熱切地同翠翠打招呼,翠翠卻「臉還發著燒不變作聲」。
此時此刻,但凡翠翠給儺送一個愛的眼神,兩人不至于落個各安天涯的下場。
後來,儺送半夜跑到碧溪岨給翠翠唱情歌,睡夢中的翠翠,聽見儺送的歌聲,破天荒地在夢里尋得了許久不見的虎耳草。
而虎耳草得花語是「真切的愛情」。
這情歌是唱進了翠翠的心里,但儺送無從知曉。
于是,他單方面認為自己一片真心已被負。
如果第二天,翠翠能追問爺爺或者他人昨夜唱歌的人是誰,或許兩人不至于在誤會中漸行漸遠。
這三次見面,都是表達愛的絕佳機會,只可惜兩人都沒有好好把握。
後來,儺送從川東押物回到茶峒,在等船渡的時候,遇見了翠翠。
翠翠從斜陽里的背影,看出了儺送,她大吃一驚,如同小獸物見到獵人一樣,回頭便向山林里跑掉。
這一跑,跑出了更深的誤會,儺送不明白情到深處是膽怯,卻誤以為是翠翠不愿意理會他。
最終,這段美好的感情,在一次又一次的沉默和誤會中,黯然收場。
看到這個結局,心急又揪心。
兩個兩情相悅的人與攜手一生,只差了一個主動。
任何一段關系,如果失去了交流,心就會離得越來越遠。
網上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誰的心靈可以一塵不染,認識自我,溝通消除隔膜,交流敞開心扉,真誠融化壁壘。」
在感情的世界里,少一些無謂的期待,多一些理解和溝通,關系才能長久。
畢竟,人生海海,遇見喜愛之人,實屬不易,勇敢一點,主動一點。
卡爾維諾在《論經典》中寫到:
「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年少時,看《邊城》是風景,年長時,看到的卻是人生。
有人說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是不可違逆的命運造成。
當然,深處那個與世半隔絕的小山城里,有許多事,他們無能為力。
但,任何一段關系的好壞,都是兩個人互動的結果。
倘若,儺送能再主動一些,翠翠能再勇敢些,或許結局就不一樣了。
最后,希望你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后,在遇見愛情時,能勇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