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讀了三遍《資治通鑒》我頓悟: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能忍、肯熬
2023/11/06

ADVERTISEMENT

清代學者王鳴盛在評價《資治通鑒》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作為中國歷史上首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的歷史。

它記敘了王朝的興衰成敗,更講述了帝王將相們的跌宕人生,給后人以無數的啟示。

縱觀全書,所有沉不住氣,意志薄弱的人,全都早早就被淘汰。

懂得忍辱負重、心志堅韌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讀了三遍后我終于頓悟,一個人最大的本事,莫過于能忍、肯熬。

1先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關于張耳和陳余。

《資治通鑒·秦紀三》記載,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滅掉了魏國。

秦王聽說張耳、陳余是魏國名士,便發布公告,重金懸賞緝拿他倆。

無奈之下,張耳、陳余只好改名換姓,四處亡命。

後來他倆逃到陳縣,充當里正(古時鄉官的稱呼)的門衛以糊口。

有一天,陳余犯了一點小錯,正好被里正抓到,里正拿起鞭子就朝陳余抽去。

陳余大怒,當即就要還手。

這時,張耳在一旁偷偷拽了拽陳余的衣角,示意他不要發作。

陳余便強忍著心頭怒火,低著頭忍受著鞭打。

等里正走后,看到陳余一臉不服,張耳就把他扶到一棵樹下,責備他說:

平時我和你是怎麼說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則亂大謀。

現今受了點侮辱,吃了點皮肉之苦,你就想和一個小吏以性命相搏,太不值得了。

聽了這話,陳余這才幡然醒悟。

此后無論遭遇什麼,兩人始終保持克制和隱忍,隱姓埋名地活了下去。

直到陳勝、吳廣起義,兩人才出山,在亂世中建功立業,最后各自封侯拜將。

ADVERTISEMENT

《素書》里說:「長莫長于博謀,安莫安于忍辱。」

現實中,每個人都難免遇到各種羞辱和刁難。

選擇忍,不是膽小沒脾氣,而是想將大事化小,把傷害和危險降到最低。

逞一時之快,固然可以出口惡氣,但最終只會葬送前途。

忍住一時之氣,盡管屈辱,卻得以保留有用之身,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正如蘇軾在《賈誼論》中寫的:

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在這世上,無論是保全自己,還是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必須得學會忍耐。

2另一個故事關于史學家司馬遷。

《資治通鑒》記載,司馬遷出身史學世家,其父死后便繼任為太史令。

年少之時,他便立志寫出一部「藏之名山,傳之后人」的史書。

公元前98年,大將李陵出征匈奴,結果戰敗投降。

消息傳來,滿朝文武紛紛彈劾李陵,唯獨司馬遷為李陵辯解,最終觸怒了漢武帝。

漢武帝盛怒之下,直接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他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未竟的理想,一咬牙,便接受了殘酷的「腐刑」。

出獄后的司馬遷,并沒有一蹶不振。

面對身體殘缺帶來的屈辱,和他人的種種非議,盡管內心飽受折磨,他卻默默扛住了這一切。

此后,司馬遷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書的創作當中。

最終歷時十四年的嘔心瀝血,他完成史學著作《史記》。

這部鴻篇巨制,開創我國紀傳體通史的先河,被尊為「二十四史」

ADVERTISEMENT

之首。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煉,熬得住方成大器。

生在世間,生活總會給你各種劫難,或是一次致命的打擊,或是一段難捱的低谷。

但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只要咬牙撐住,等暴風驟雨過后,終會迎來晴天。

多少次被擊垮在地,就多少次爬起來,渡盡黑暗便見光明,登過歧路便是頂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ADVERTISEMENT

找工作時,這5種公司最好不要去,只會害了你自己
2024/01/21
跟同事關系再好,也不要談這5個話題,否則只會害了你自己
2024/01/17
人這一生,一切自有天意!(看完頓悟)
2024/01/16

ADVERTISEMENT

人這一生,學會放過自己,心就不累了!
2024/01/15
一段關系是否能長久,關鍵在于「價值閉環」
2024/01/15
當你能量越來越高的時候,你開始真正理解每一個人
2024/01/15
與人相處,反著人性來,你就贏了
2024/01/15
受用一生的三大「強者人格」,有一個就了不起
2024/01/15
台南偽出國景點,坐在草皮上野餐看夕陽超級chill
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