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者王鳴盛在評價《資治通鑒》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作為中國歷史上首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的歷史。
它記敘了王朝的興衰成敗,更講述了帝王將相們的跌宕人生,給后人以無數的啟示。
縱觀全書,所有沉不住氣,意志薄弱的人,全都早早就被淘汰。
懂得忍辱負重、心志堅韌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讀了三遍后我終于頓悟,一個人最大的本事,莫過于能忍、肯熬。
1先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關于張耳和陳余。
《資治通鑒·秦紀三》記載,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滅掉了魏國。
秦王聽說張耳、陳余是魏國名士,便發布公告,重金懸賞緝拿他倆。
無奈之下,張耳、陳余只好改名換姓,四處亡命。
後來他倆逃到陳縣,充當里正(古時鄉官的稱呼)的門衛以糊口。
有一天,陳余犯了一點小錯,正好被里正抓到,里正拿起鞭子就朝陳余抽去。
陳余大怒,當即就要還手。
這時,張耳在一旁偷偷拽了拽陳余的衣角,示意他不要發作。
陳余便強忍著心頭怒火,低著頭忍受著鞭打。
等里正走后,看到陳余一臉不服,張耳就把他扶到一棵樹下,責備他說:
平時我和你是怎麼說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則亂大謀。
現今受了點侮辱,吃了點皮肉之苦,你就想和一個小吏以性命相搏,太不值得了。
聽了這話,陳余這才幡然醒悟。
此后無論遭遇什麼,兩人始終保持克制和隱忍,隱姓埋名地活了下去。
直到陳勝、吳廣起義,兩人才出山,在亂世中建功立業,最后各自封侯拜將。
《素書》里說: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