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作家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給他的評價是:
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在他的筆下,有時候連一朵花都泛著憂傷的味道,連一根手指頭上都寫滿悲哀和孤獨。
在《雪國》里,天上的云彩都是憂傷的,最后,一場大火將雪照得泛紅,死亡隱現其間,人生無常,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遇到什麼。
他的《千只鶴》,同樣寫滿了無常、孤獨和憂傷,馮唐讀后說:
「一上午讀完,天忽然陰下來,云飛雨落,文字在紙面上跳動,雙手按上去,還是按不住。」
生命無常,人生我造本無法,川端康成兩歲喪父,三歲喪母,由祖父母撫養長大,可他剛上小學,奶奶就去世了,十五歲時,祖父又離開了他。
他見慣了死亡,筆下也多有死亡,他寫海棠花未眠,卻要回頭告誡自己說: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這是一個充滿無常的世間,死亡是唯一的結局,人人如此,物物如此,在這世間綻放之后,都免不了回歸虛無。
菊治出身茶道世家,從小衣食無憂,還能跟著父親參加各種茶會。
大概八九歲的時候,父親帶菊治去近子家里,近子正敞開胸脯,用剪刀剪去痣上的毛。
菊治清楚的記得,那顆黑痣,長在近子左邊的[乳.房]上,占了半邊面積,有掌心那麼大,直擴展到心窩處。
這顆巨大的痣,長在了近子身上,也長在她的心里,讓近子變得自卑,她甚至不敢結婚,朋友安慰她說,這不是毛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