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里面有一句話叫: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陰陽兩氣統一是和氣,了解和氣就是明,有益生命就是祥,心中使氣叫強。事物過分強壯就會走向衰老,這都叫違反了道的法則,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消亡。
正所謂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世間萬物都是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而在這結果呈現之時,又包含著陰陽兩面不同的作用,只有兩者交互作用才能形成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和曰常」。
所以我們看待事物的態度,最根本的要務就是「知和曰明」,了解和氣才是人生明了的智慧,因為對于世俗之人來說,有一個最常見的淺薄態度,就是以主觀意識衡量以及妄為主導事物的客觀發展,總是以為自己以為的必然是客觀的,但是卻忽略了在自己的意識和念頭存在的那一刻,本身就存在著偏見。
因為人有立足點,也都帶有主觀情感,這就是偏見存在的根源,當偏見存在的那一刻,引發的必然是一個偏頗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消除偏見,給事物的客觀環境留有足夠充足的空間,以使問題達到相對的平衡。
所以不管是對于一個人還是對于一個群體,亦或是對一個國家,他們糟糕的根本都是在于核心人物的獨斷專行。
比如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陳勝稱王前后總共有六個月的時間,其中一段時間,他任命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負責監視其他的大臣。其他的將領在外收取土地回來的時候,凡是沒有服從朱房胡武命令的,就直接抓起來治罪,以苛刻詳察作為忠誠,只要是他們兩個不喜歡的,都不用交付司法官吏去審理,就擅自直接處置,但是陳勝卻極其信用和重用他們,因為這個原因,其他人都不再親近和依附陳勝。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