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爸爸跟姐姐都沒覺得你是在騙人啊,小梅剛才一定是碰到這森林的主人了,那是一件運氣非常好的事。
不過這種機會並不常有哦。
不僅如此,爸爸還帶著姐妹倆去感謝大樹,教導她們學會感恩,熱愛大自然。
小月和小梅的媽媽也秉持著這種觀念。
故事中,小月去醫院探望媽媽時,偷偷告訴媽媽,「我們家是鬼屋。」
小梅也好奇地發問,「媽媽喜歡鬼屋嗎?」
媽媽調皮地說:「當然喜歡啦,好想早點出院見見妖怪們。」
當孩子們表示家中有奇怪事物時,媽媽第一反應是包容和接受,而沒有呵斥孩子的奇思妙想,很好地保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
而孩子們也非常體諒父母。
當爸爸起晚了,小月就把三個人的早飯都做好了;
下雨了爸爸沒帶傘,小月和小梅冒雨到公交站牌給爸爸送傘;
媽媽生病了,小梅隻身一人抱著最喜歡的玉米要去醫院探望媽媽。
這些小事仿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發生在我們和爸爸媽媽之間一樣。
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有這樣一句話: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父母對孩子的關懷和信任,孩子們在父母的教導下,學會了勇敢地表達自己,關愛他人。
當孩子與父母共同面對生活的種種時,這個家就有了戰勝一切的力量。
最好的教育,即是如此。
姐妹相扶持
故事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傍晚天下起了大雨,小月和小梅為了給爸爸送傘,她們在公交站牌等了很久。
這時小梅忍不住困意來襲,為了讓妹妹安然入睡,小月用她那瘦弱的身子一邊吃力地背著小梅,一邊打著傘,害怕妹妹被雨水淋到。
影片中的小月承擔起了「媽媽」的角色,照顧年幼的妹妹,幫助父親料理生活。
而姐妹倆的感情,就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中不斷加深增厚。
在妹妹走丟的時候,小月焦急地四處尋找,穿著鞋子跑不快,就脫下鞋子赤腳在路上跑,渾然不顧自己的腳是否會受傷。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兩個女兒,大的6歲,小的1歲。
妹妹調皮去抓姐姐的辮子,有時候抓疼了,姐姐就氣吼吼地要揍她,但是每次都是手揚起來了,卻是輕輕落下。
我知道,她是捨不得打妹妹。
而妹妹也像影片中的小梅一樣,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什麼事都跟著姐姐學。
每次姐姐去廁所的時候,她就主動給姐姐送紙,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還「嗯嗯……」地表達著自己的意思。
這又讓我想到了蘇軾與蘇轍這對兄弟。
兩人是同科進士,同樣才高八斗,同樣身居高位,卻始終相持相依,不妒不羨,無論喜悲,都未曾走遠。
蘇軾個性鮮明、不拘小節,動不動就寫詩直言直諫,而蘇轍性格沉穩內斂,做事謹慎細緻。
在蘇軾因「烏臺詩案」
蘇軾也在獄中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獄中示子由》: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
《宋史·蘇轍傳》中評價這段兄弟情是:
「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有句話說得好:世間最幸運的事,莫過于有一個肝膽相照、相互扶持的知己,而比這更幸運的,是這個人就是自己的至親。
一生得真情如此,夫復何求?
家,無需富裕,只要和睦;家,不必太大,只要溫暖。
一個家庭最好的模樣,正是《龍貓》中所呈現出來的樣子:
夫妻之間有溫情,父子之間有信任,姐妹之間相扶持。
無論是富是窮,多累多苦,只要能看到家人的笑臉,感受家人的關愛。
即使身居陋室,也溫暖,就算粗茶淡飯,也幸福。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的,健健康康的,就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