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出身名門、年少成名,早早便戴上了「曠世才女」的光環,作家張愛玲的內心世界卻始終孤寂蒼涼。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多以「熟女」形象示人,她們試圖走出父母的庇護或禁錮,將婚姻視為人生的主題或難題,雖然身處不同的社會階層,卻都帶著半夢半醒的自我意識與生活奮力周旋。
作家張愛玲
作為中國近代女性主義的代表作家,張愛玲曾讓太多的女性形象成為類型化的代名詞。扭曲如曹七巧、堅毅如顧曼楨、溫柔如白流蘇……面對這些風格迥異的女子,我們不禁想問:她們的原生家庭有著怎樣的面貌?她們經歷過怎樣的童年,又如何度過自己青澀懵懂的少女時期?
1944年,是張愛玲寫一生中最得意的年景。24歲的張愛玲在這一年遇到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小說集《傳奇》和散文集《流言》的出版讓她成為當時上海文壇最閃耀的明星。也是在這一年,張愛玲用她最擅長的筆法寫下過一個少女的心事與哀愁,取名《花凋》,一生被困在原地的少女,像極了張愛玲自己過往的經歷。
在短篇小說《花凋》的開頭,少女川嫦已經死了,她的死卻像是為原生家庭開啟了一幕新的戲劇。
川嫦的墳墓因為父母發了小財而增添了白色的天使,碑文采用新式的陳述極盡溢美之詞,然而這一切對她而言都毫無意義,只為令獻花的人感到「最美滿的悲哀」。
全然不是這回事。的確,她是美麗的,她喜歡靜,她是生肺病死的,她的死是大家同聲惋惜的,可是……全然不是那回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