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是一本教人如何「幸福」生活的書。
怎麼活得更幸福,這很重要,因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不一定是為了享受」,但一定是為了活得「幸福」,所謂活得幸福,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足,一個人去過自己愿意選擇的生活。
可悲的是,很多人過得都不幸福。
要是讓他們自己去說自己不幸福的原因,那真是如托爾斯泰說的「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可能有人說,我沒有錢,所以不幸福,有人說,我嫁錯了人,所以不幸福,有人說,我工作不好,所以不幸福。
總之,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不幸找到一麻袋理由,他們的生活不是缺這樣,就是少那樣,似乎要是啥都有了,他們就幸福了似的。
然而,很多人都沒有向內看看自己,他們將自己不幸的原因歸結于外界,歸結于生活,甚至歸結于社會,他們向外去尋找幸福,也就向外去尋找自己活得不幸福的原因。
可是叔本華告訴我們,我們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們自身之內,而不是自身之外。
換句話說,向外,是找不到幸福的,唯有向內,幸福才可能。
當一個人獨處時陪伴自己的,別人無法奪走的內在素質,比起財富和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加重要。因為財富所能滿足的只是人最基本的自然需求,而對我們真正的幸福卻沒有太大的幫助。
因為外在的東西,來得不易,失去卻很容易,又是隨時都會發生變化的,而內在的素質,卻歷久彌香。
據我所知,人生許多努力,都是為了滿足生活需要。
你看大多數人忙忙碌碌,但其終極目標就是為了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幸福,似乎他們的幸福,需要太多太多東西。
可是,人活著,真的需要那麼多嗎?
哲學家伊壁鳩魯,一生都在研究人怎樣才能活得更幸福,他將人的需要分成三類:
第一類需求是天生而且必須的,是沒有就無法活下去的,比如人不吃飯就活不下去,不睡覺也不行。
所以,只要這一類需求得到了滿足,人就能夠在這個世間活下去。
第二類也是天生的,但這種需求已經不是必須的了,比如人生來就會有[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