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所知,人生許多努力,都是為了滿足生活需要。
你看大多數人忙忙碌碌,但其終極目標就是為了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幸福,似乎他們的幸福,需要太多太多東西。
可是,人活著,真的需要那麼多嗎?
哲學家伊壁鳩魯,一生都在研究人怎樣才能活得更幸福,他將人的需要分成三類:
第一類需求是天生而且必須的,是沒有就無法活下去的,比如人不吃飯就活不下去,不睡覺也不行。
所以,只要這一類需求得到了滿足,人就能夠在這個世間活下去。
第二類也是天生的,但這種需求已經不是必須的了,比如人生來就會有[性.欲],但[性.欲]就算得不到滿足,人也不會死。
所以,這一類需求就算得不到滿足,人也能活下去。
至于第三類需求,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必須的,但卻是最難得到滿足的,比如追求物質的享受,追求奢華的生活,追求排場和面子,追求豪宅和豪車。
而很多人之所以活得不幸福,不是因為他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證,而是他們既不是天生又不是必須的這一類需求很難得到滿足。
很多人就拼命追求這些東西,想要得到外在的豐富,實際上就是因為他們內在空虛。
簡單來說,真正的需求,大多與這些既不是天生又不是必須的東西沒有太大關系。
在叔本華看來,最明智的人,往往不會過多追求身外之物,不會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無限制的物欲上,在必須的東西得到滿足后,他們往往不再過多渴求,而是轉向內在,去尋求內在的滿足,而不是去跟隨外在的欲望。
那些活得真正幸福的人,或許并不富裕,但一定夠豐富。
因為如果一個人內心不夠豐富,全部被外在的事物占據了,當外在的事物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又如何能不痛苦呢?因為他放眼世界,自己竟如此貧瘠,讓他如何幸福,可是內心豐富的人,放眼世界,竟發現自己如此豐富。
我們可以這樣想象,假如幸福是與物質相關的,那麼幸福的就都該是富人,而窮人絕無幸福的可能。
可這明顯是不可能的,因為富貴之人,多有不幸之人生,而貧寒之人,卻有幸福之家。
怎樣才能幸福地生活?
對于這個問題,伊壁鳩魯一生都在探索,他還開了一個學校,專門教人如何幸福生活,可伊壁鳩魯卻發現,世人在追求幸福的時候,往往會陷入這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過于關注愛,反而忽略了自身。
伊壁鳩魯發現,一個人如果過于關注愛,就容易嫉妒,容易誤會和痛苦,尤其是在親密關系中,你在意愛,付出得不到回報就會痛苦,他人不愛自己也會痛苦。
所以,伊壁鳩魯覺得,人應該用更多的時間來關注自己的內心,用更多的時間去豐富自我,而不是花大量時間去關注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
這是很常見的,我們身邊,始終都有一大群人,他們把自己的不幸生活歸咎于愛人,歸咎于自己遇人不淑,恰恰就是因為,她們忽視了自身。
第二個誤區:很多人對金錢很執著,這就導致金錢死死地束縛住他們。ADVERTISEMENT
無數人為了一份好工作千辛萬苦,拼盡全力殺出一條血路,為了能多賺一點錢,他們甚至愿意將自己賣給公司,不問喜歡不喜歡,只問錢給得高不高,因此而來的,卻不是幸福,而是旁人的猜忌,同事的誹謗,是被委屈了無數次的內心。
這樣的追求,不僅于幸福無益,反而讓自己陷入各種不幸,現在常說的,就是內卷,很多人都卷成菜心了,不見天日。
明明是為了幸福,最后卻變成為了錢而工作,成了金錢的奴隸,實在可嘆。
第三個誤區:人們花大量的時間,去追求那些非必須的東西。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