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失敗有許多客觀因素,但這個因素卻成了陳勝失敗的主要因素。
不管是由于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所致,當一個人不能使身邊充斥著與自己看似對立的意見時,他就會因為自己所執念的偏見意識而產生許多問題,因為這種現象造成的就是獨斷專行的錯誤。
對一個人來說也是如此,就好像我們剛才所說的一樣,一個人由主觀立場產生偏見之后,如果任由偏見驅使著自己向前行,那麼只會在偏頗的路上越走越遠,所以《道德經》之中說「
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心中使氣叫做強,這種使氣的過程就是執念于自身偏見的過程,這個就叫做強,當自己處于「強」的姿態,一味偏執下去的時候,就會因「強」而走向衰老,這個叫做物極必反。
哪怕你所執念的能夠暫時給你帶來利益,這個執念走到最后,都會帶來一個糟糕的結果,因為有所見者必有所蔽,有所執者必有所失,而結果必然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決這一個問題的根本,就是在于負陰而抱陽的智慧,在持守偏見的同時能接納不同的意見。
老子說上善若水,其中所包含的智慧,除了我們世俗所理解的寬容胸懷之外,更有著一種接納不同態度的智慧,只有你自己足夠包容,才能在接納的同時去獲益,獲取的是自己所未曾領略過的人生智慧,成就的自然也是個人所無法成就的人生高度。
《資治通鑒》里面有一句話叫做:「夫靡麗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縱之不已,則危亡立至。」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華麗的奇珍異寶,本是每個人都想得到的,假如放縱自己,不知適可而止,那麼國家的危亡立刻就到了。
人都喜歡奇珍異寶,都喜歡名利雙收,但是當一個人偏執于自己的所想而不能接納正確的言論和思想,以便超越本性之陋習之上,那麼這樣的人終究會葬送在自己的思想囚籠之中,禍患自然也會隨之產生。
有一天唐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朝中本來設置中書省、門下省,就是用來相互監督檢查的,中書省起草詔令制敕如有差誤,門下省應當予以糾駁指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